崇祯元年,一月十日。
京城东边十里处。
一队骑兵正向着京城,缓缓前进。
领头的武将一身暗金色甲胄,虽擦得锃亮,却能看到明显的刀痕与凹陷。
此人正是先前在锦州前线死战建奴,退敌有功的赵率教。
此次奉诏进京,被封为左都督兼右副都御使,总理京师大营与亲军各卫整顿工作,并建立通州大营。
京师大营经过崇祯派人整顿了一段时间,已经基本解决了吃空饷和军官占用士兵劳役的情况,但战斗力很差。
亲军各卫,指的是在京师,及京师附近的各个军事卫所。
什么羽林卫、金吾卫、旗手卫、武骧卫、济州位、通州卫……乱七八糟一大堆。
此时因为许灵君的背后操作,锦衣卫已经另作他用,不再掺和进来了。
这些军力,承平日久,疏于训练,当有一天遇到皇太极的主力部队,那被吊打都是轻的,动辄团灭也很正常。
有鉴于此,必须来一次彻底的梳理,让这些军力重新恢复训练、驻防与征战的职能。
通州地处京城东边四十里处,为京杭大运河终点,漕运仓储重地。
在此处建立通州大营可与京营遥相呼应,互为犄角之势。
从山海关一路过来,赵率教都在思考如何完成崇祯交给自己的任务。
一开始接到诏令的时候还有些担心,因为京城是文官的场子,武官时常被穿小鞋。
不过听满桂说了皇帝的情况后,多了几分底气,毕竟,没有比皇帝更大的靠山了。
不多时,一队人马已经看到的京城高大的城门。
“打起精神来,准备入城。”
“是!”
身后的骑兵们齐声回应,唯独少了一个人的声音。
赵率教回头看了一眼,大声向身后的年轻人问道,
“三桂!在想什么呢!”
“啊,都督,卑职在想…家父。”
赵率教招了招手,吴三桂驱马到了与赵率教并排的位置。
此时的吴三桂是与崇祯相仿的年纪,考取了武举人,因为父亲吴襄的关系,到了辽东战场跟随父亲作战。
此次赵率教奉诏回京,看他不错,是个当兵的好苗子,就将他一起带了来。
“怎么,你还担心孙督师会对他不利?”
“孙督师一到宁远城,就砍了两个贪污的参将,其中一个还是在我父亲手下,我……”吴三桂忧虑道。
“哎~,三桂,你对孙督师不甚熟悉,以我之见,吴总兵与建奴征战多时,也是有功之人,孙督师不会为难他的。”
“是,卑职知道了。”
“嗯,此次进京,就好好为皇上办事,你要记住,仰仗天恩,你才能有所成就。”
“卑职谨遵都督教诲。”吴三桂拱手道。
赵率教满意的点点头,一行人下马,走向了安定门。
……
此时,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延安府富县。
卢象升的部队刚刚在此处剿灭了几只北上的流寇。
此时正在休整当中,同时也在等待派到蒲城去的探子,查看匪徒动向。
近几日剿灭的流寇,先前在渭南一带可谓是大杀四方,那一代的官府都被他们屠空了。
卢象升就是想招降也不可能了,只能剿灭。
从京师一路走来,卢象升也是感触颇多,越往西走,土地干旱情况越是严重,天气也越冷。
进入陕西后,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好在从京师带出来的精米军粮,不知何原因,吃一顿后,好像一天也不觉很饿,所以军粮消耗并不多。
皇帝交代的任务,卢象升也尽全力去做。
一路走来,都责令沿途的知州、知府、知县配合,开仓济民。
谁敢把百姓逼反了,立即以扰乱剿抚大事为由,装囚车送京师去。
随着皇帝送来的讯息——安置土地地点越来越多,卢象升规划的抚民方案也越来越好做,这着实让他感到欣慰。
目前又有五百多户百姓,需要迁移到山西太原附近,可是渭南流寇还没有清理完。
卢象升还没有想好,要不要分兵护送他们,还是说找附近的县令去办。
正看着地图犹豫之际,蓦地听闻军帐外有人大喊,
“赤血天啦!赤血天啦!”
“西王母要收人了!”
“大灾之兆啊!”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
卢象升本来就心情不悦,到帐外看到士兵们一个个神情惶恐,站立望天,口中念叨些怪力乱神。
登时大怒,怒骂道:“鬼喊什么!”
接着抬头一看,果真天赤如血,他又走到开阔地再看。
广大的天空,目之所及,皆是如此,不免也有些心惊。
不过比起这些难以理解之事,卢象升更加信任自己的兵马。
于是立即叫来副官,下达命令,全军不准受到干扰,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否则军法处置!
副官整顿了一阵,骚乱才平息了下来。
卢象升刚回到帐中,一名士兵便来通报。
“大人,有自称陕西督粮参政之人,前来求见。”
“哦?传吧。”
“是。”
很快,一个有些胖的大胡子官员,快步走进了军帐。
拱手道:“下官洪承畴,见过都御史大人。”
“洪大人客气了,请坐。”
洪承畴一副火急火燎的样子说道,
“都御史大人,时间紧迫,北面又有贼寇王嘉胤起兵啦,恐有千人之众!”
“什么?!北面不是有榆林边军嘛,贼寇如何能起事。”
“听说一部分边军闹饷,加入了贼寇的队伍。
下官要运粮去榆林卫,如果这批军粮运不到,恐怕会有更大的哗变啊。
请大人立即开拔,前去剿寇!”
“这……渭南一带还有残余流寇必须剿灭,另外,本官还要送一千多百姓到山西太原,这可如何是好……”
卢象升快速的在脑中搜索着,这附近的官吏认识的不多,完全不知道有谁是可托之人。
“都御史大人,如果信得过本官,本官愿意替你完成此处剿寇,再运送百姓到太原。”
“哦?那你需要我留下多少士兵给你?”卢象升高兴道。
“五百人足以。”
“哈哈哈,好,如此甚好,我把副官留给你做参谋,本官立即开拔榆林卫。洪大人,拜托了!”
“都御史大人,请放心,都是为朝廷效力,下官必当竭尽所能!”洪承畴斩钉截铁的道。
洪承畴认为流寇完全就是乌合之众,不足为惧,边军哗变才更加危险。
所以他把军粮交给卢象升,又揽下了后者在此地的事情,只望他阻止兵变。
一个时辰后,卢象升的大部队向北开拔。
洪承畴则在营帐内,跟副官商量起了剿寇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