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兄弟暂别(1 / 1)

崇祯元年,一月十一日。

南京铸造厂。

一伙铸造工人,正在围着一个跪在地上的外邦人,饶有兴致的谈论着。

这名外邦人身着儒生服饰,双手合十跪在地上,对着一门刚刚铸造好的红夷大炮祈祷。

口中振振有词的念着旁人听不懂的话,工人们都觉得十分新奇。

念了一刻钟还没结束,工人们被工头直接轰走了。

不过却不去影响祈祷者,因为他清楚,这是这名传教士必须要做的祈祷。

传教士名为汤若望,德国人。

“徐大人,毕大人。”

“徐大人,毕大人。”

铸造厂内,问好声一路响起。

两位身着官员常服的人,正边走边向工人们致意。

铸造厂的工人们,工作热情很高,皆因近日所得报酬提高了。

大学士徐光启来到此处,带来了新的订单,与工人们也不摆架子,很受大家欢迎。

与他同行的是,南京兵部侍郎,火器专家毕懋康。

两人走到汤神父身旁,徐光启也双手合十,跟着做了一会儿祈祷。

又过了一刻钟,汤神父才起身,跟两人笑道,

“两位大人,这一批完成的三门火炮,质量均属上乘。”

“哈哈哈,汤神父亲自督造,自然能出这个成果啊。”毕懋康大笑道。

徐光启对汤神父的造炮手艺,早已知晓,这个结果于他而言,并不意外。

于是他问道:“汤神父,火铳刺刀做的如何了。”

汤若望指着不远处的长桌说道,“一起过去看看吧。”

三人来到桌前,看到桌上摆放着一些刚做出来的样品刺刀,还有火铳。

毕懋康随手抄起一把火铳,并把刺刀套上,比划了两下,刺刀竟被甩落了。

“这…没法用啊。”毕懋康皱眉道。

汤神父点了点头,

“徐大人交给我的草图,只有几句话说明意图,无任何尺寸,还需时间研究。

徐大人,是否可以请画这张草图的师傅,到此探讨一番。”

徐光启道:“神父,这可为难我了,皇上说那位师傅是云游的道士,不知去何处找了。”

“好吧,那只能在下继续试下去了。

不知道毕大人的那张火铳改造草图,可有研究出什么?”

毕懋康放下火枪,无奈的道,

“神父,那张草图说的改造意图,我能理解。

它的击发装置,本质上和百姓家用打火石点灶火一样。

但是其中提到的弹簧钢部分,我还没有想到如何打造……”

徐光启拍了拍毕懋康的肩膀道:“毕大人,不必如此失落。

宋朝沈老爷子的《梦溪笔谈》中,有提到过软剑,可卷曲收入盒中,要用时取出,其自可变直,此即是弹簧钢之线索。

我已命人在整个南直隶找寻工匠。

我想,找到会打造软剑的工匠,即可有法解此难题。”

“说来惭愧,下官沉迷于火器,刀剑锻造之事,多有不知,此事全仰仗徐大人了。”毕懋康躬身一拜。

“哈哈哈,毕大人,应该是本官仰仗你才是。”

一番交谈后,三人继续研究起了神父重新绘制的刺刀图纸。

徐光启内心其实是很着急的,但他做为领头之人,必须稳重。

目前明军前线士兵所使用的火绳枪和三眼铳,威力一般、射程短、准度差、装填慢。

皇太极主力单兵素质强悍,野外遭遇战,明军多不能敌,只能以坚城利炮拒之。

如果能在武器上有所改进,至少能弥补一些战力差距。

徐光启对于崇祯此次给予图纸,以及大量银两支援研究武器的决定,大为欣喜。

因此,他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必须克服,以报皇恩!

……

京城。

锦衣卫四兄弟正呆在酒楼,边喝酒边谈论出差的事。

这一天,是他们在京城的最后一天了。

入夜后,锦衣卫第一批五百人,就要穿便服出城了。

沈炼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似乎是不愿意离开京城。

卢剑星道:“二弟,江南可是好地方啊,镇抚使大人安排我俩去,你还有什么不满的。

我记得,你不是有个老相好叫什么北斋先生的,在杭州。”

“大哥!我已经很久没见过她了,不是什么老相好!”沈炼急了。

“好好好,不说了,大哥也是希望你过得快活点,不要整天垂头丧气的。”

靳一川笑呵呵的看着两位哥哥,忽然,又叹了口气道,

“大哥,可是这次我们四兄弟要分开了,我跟三哥被安排去大同府,这下是南北分离了。”

沈炼道:“四弟,北方边镇太苦了,二哥替你去。”

卢剑星道:“胡说!这可是皇上的差事,二弟,你可不能乱来。”

靳一川道:“二哥,我早就想去关外看看了,不用为我担心。”

沈炼无奈道:“灵君,你可要罩着点一川,我听说那个丁修也被分配到你们一组。”

许灵君笑道:“二哥,放心吧,那丁修是我招来的。

我只是怕放任他去别处,危害我们锦衣卫的形象,所以请镇抚使大人把他分配给我们组了。”

“哦,原来如此,那就好,那就好。”

许灵君抬起酒杯,说道:“世道虽不安稳,但有缘与三位结拜实乃幸事,我敬各位一杯。”

三人愣了一下,也抬起了酒杯,四人一饮而尽。

卢剑星道:“三弟今日何故如此生份,此番出去,必定有许多功名可取。

我等兄弟,前途不可限量,一同享福的日子,还多着呢!”

卢剑星心情很好,在京城安顿了好了老娘,又能继续求取功名。

这日子像做梦似的,他从没想过自己能有这种好运。

“大哥说得对,来,再喝。”

……

四人谈笑着喝了一个多时辰,最后做了道别,分别回家准备行囊去了。

许灵君独自走在大街上,思索着目前的局势。

虽说是做了很多准备,很多事情,都起了个头。

但是,在可预见的情况,也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阻碍。

辽东地区,这段时间孙承宗和满桂、祖大寿正在整顿军务和屯田。

趁着建奴大军不在,安排了修葺城池的工作,以及时常派兵出去把落难的汉人带回来。

袁崇焕则一边加紧训练水军,一边研究着袁可立的战略计划,跃跃欲试。

于是跟孙承宗请战想去偷家,结果被以水面多有结冰,战船无法通行为由拒绝了。

皇太极方面,一面攻打劝降科尔沁草原及周边蒙古部落,一面攻打朝鲜。

许灵君明白,等到他做完了这两件事,就要开始弄大明了。

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不怕就是了。

陕北和云南的起义,有卢象升和秦良玉正在应对。

锦衣卫派往全国,是彻底整顿吏治的开始,初期目标至少是不让贪官污吏继续逼反百姓。

想办法让灾民们自给自足,应对天灾。

而下一阶段的目标,是想办法盘活明朝整体。

种不出粮食的地方也可以搞制造业、手工业什么的赚钱,从远处买粮食就行了。

哪怕整个明朝的可用土地,能种出的粮食,加上自己无常簿空间中的粮食,仍然不够。

还能出海去吕宋岛(菲律宾)收购嘛,办法总比困难多。

老百姓能吃饱穿暖了,力挽狂澜这一大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可自己没有多少相关经验,搞工厂什么的,还得好好想想怎么去做。

许灵君边想边走,迎面走来了两个背着书架的中年儒生。

他俩看见许灵君一身锦衣卫官服,本能的让行,不过交谈并不中断。

“大哥…这次会试若还是不中,无法做官,我就想放弃了。然后认真修撰那套手工书。”

“长庚,如若天命如此,为兄也会帮你一起完成的。”

“大哥…”

许灵君立住了,这两人,谈话中提到的手工书,引起了许灵君的兴趣。

这个时期的明朝手工业,在世界上都算是发达的,能够以此著书之人,那不就是工匠大师?

想到这,许灵君返回两人处,打量了起来。

两人虽是儒生打扮,却身体健壮,像庄稼汉。

“这位大人,我等没犯法啊。”年长的一人道。

“两位,我并非要审问你们,只是乍看之下,两位像是我的远方乡亲,能否告知在下两位的名讳。”许灵君拱手道。

两人皆是质朴之人,看许灵君也颇礼帽,便直接报了自己的名讳。

“在下宋应升,他是吾弟,宋应星。”

许灵君惊了:真是瞌睡送枕头啊,想什么来什么。

最新小说: 前方打仗,你背后捅刀?那我反了 三国:签到霸王之力,救下大小乔 大秦:我有一个神奇书店 穿越倒计48时,带个仓库去大明 大秦:开局截胡焱妃,一剑斩燕丹 三国:从麻匪头子到诸侯之王 大秦:开局跟白起一起演! 祁王世子 血灵大帝 成为元首的第一步竟然是抛弃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