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殿内,接连宣布了钱玄远为榜眼,许言为探花。
四到十名为进士出身,十名以后则为同进士出身。
宣布完毕,就是杨宁心心念念的开席环节了。
官员在上位,他们在末座敬陪。
要知道,即便是杨宁,开始也只能是翰林院编撰,不过从六品,能上朝的都是五品官员。
“多谢陛下赐宴。”
群臣叩首,新科进士也只能跟着来。
杨宁心中嘀咕,皇宫的规矩就是多。
看着桌子上的荷叶鸡,杨宁正准备动手,忽然,一个老头子来到自己面前,面容硬朗,身材魁梧,正在以一种奇怪的眼光打量着自己。
你谁啊?
杨宁当然不可能这么问,而是赫然一笑,彬彬有礼道:
“老大人找我?”
“你做的屯田制?”
杨宁点头道:“不错。”
“老夫,兵部尚书周桐。”
杨宁急忙起身道:“学生失礼。”
周桐摆手道:“不妨事,我这里没那么多的规矩。”
接着坐在了杨宁的身边,抓起他桌子上的酒壶给自己倒了一杯。
而后道:“你写的不错,但是就现在的局势,你认为哪个最重要,剿匪还是安民,亦或者是抵御南月?”
杨宁道:“尚书大人,如果屯田制实行开来,能就地解决南方三十万大军的吃的问题,朝廷因此一年可以省下一百二十万两白银。”
“第二点,朝廷从南方的流民中抽调人手,编练新军,一来消减流民之势,二来也能壮大军威。”
周桐有心考究,接着道:“南方流民当中,有不少是南边来的探子,这种情况该如何?”
杨宁笑道:“新军也不是马上就要上战场,一时间,他们也接触不到军队的机密,有探子就有探子吧,先让他们种三年田再说,不过,相比于平民,他们这些军户去种地要有相应的优待,这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说清的。”
周桐大力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道:“好小子,下去好好想想,这个怎么推行开来,写个详细的奏折递上去。”
杨宁有些腼腆道:“大人,我还没有官职,是不能上奏的,再者,我也是去翰林院做官,这兵部的事.....”
“这好办。”
周桐笑着说了一声,而后道:
“陛下,陛下.....”
小皇帝正觉得无聊,忽然听见下面有人喊自己,急忙抬起头来,嘟囔道:
“爱卿何事?”
周桐道:“陛下,臣惊闻新科状元杨宁在军事上有卓越之才,所以恳请陛下,准他到兵部做官。”
此言一出,众臣议论纷纷。
方才,他们已经为了屯田制吵过一次,要不是最终陛下强硬拍板,这状元给谁还不一定。
“周卿,”
小皇帝迟疑道,“本朝伊始,所有的科举入仕的人,都必须先去翰林院,然后才有机会到各部做官。”
周桐道:“臣知道,但是杨宁的才华大家已经看到了,屯田制要是实行开来,更是可以大大缓解朝廷的压力。”
“荒唐,哪怕再有才华,也不能违背常制。”
“是啊,尚书这番话过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眼下就该让他好好收敛自己。”
见群臣又开始了,太后有些头疼,道:“好了,杨宁他要入翰林院的,大家不要论了。”
“是,太后。”
周桐也不自讨没趣,给了杨宁一个自己体会的眼神,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了。
他的旁边就是杨坤。
杨坤侧过身子,低头道:“应元兄,多谢了。”
周桐(应元)道:“你别谢我,我可是真心想让他来兵部的,虽然眼下年龄还差了点,以后经过我的调教又将是定能担当大任。”
杨坤苦笑道:“还是先让他去翰林院锻炼吧,以后有机会也不迟。”
周桐道:“听说,你儿子要去南方穗城任县令了?”
杨坤淡淡道:“这也是家父的意思,出去为官一任,总能让他成长很多。”
周桐道:“他要是想来兵部,也无不可。”
杨坤颔首道:“周兄有心了。”
没有明着答应,实际上已经是否决了。
让杨志去,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杨宁。
这,杨坤当然不会答应。
杨志只是进士出身,身份不够,要是在六部里熬,到老最多就是个侍郎,这对于杨坤而言,决不能接受。
到了外面,建功立业的机会也就多了。
他不像自己,他能坐上尚书的位置,还是得益于他的老子是阁老。
但是,杨志,可没有做阁老的父亲。
至于,杨宁,现在也不是他能随意安排的了。
他的屯田制一出,牵动了多少人的利益,朝堂上的争吵当真只是为国家大事,据理力争吗?
所幸,周桐出手,让屯田制有了兵部的支持,这样一来,杨宁承担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真当他不知道新科进士入翰林的惯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