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沫最为感激的人,是关太医。
他专门调王虎一队人马护送关太医等诸位官员。
凤阳太守李远泰亲自恭迎圣驾。
凤阳城不大。当务之急是安顿好各路人马。毕竟,不远处的大都还在打仗呢。
皇帝屈坐于凤阳城狭小的殿堂。发布了第一道诏书:募兵。
大献至正三年,迁都凤阳。全城百姓免除赋税一年。
家有三丁者,出一人为兵。家有五丁者,出二人为兵。
一时间,各大军营门可罗雀。
毕竟,当兵比当百姓能吃饱饭。更可况,拒绝参军,那是要掉脑袋的。
从大都迁居凤阳的百姓虽说不算太好,但至少免于战火,苟且过日子。
凤阳城一时间比原来多出两倍人口,面积也增大近一倍。
生活总是要继续。
皇帝召集群臣上朝。询问御敌之道。
大都的刘启所率一万兵马,已经抵御了半个月了。至今还在坚持。
郑信皇帝有些担心。毕竟,那可是护国大将军。
高太傅上言:“陛下,刘将军神威英勇,御敌半月毫无退却。眼下,当务之急是迅速补充兵员,尽快派去增援。”
“高太傅的意思是这仗还要持续?”
“是的,陛下。”
大司马谭毅进言:
“陛下,周兵意属大都,完全是从军事角度考量,并非想灭我大献。如今,我已迁都凤阳,与大都又有伏牛山相隔,相信,周兵定然不会再犯。不如,保存实力,修整部署。”
“谭司马的意思是,大都不打了?”
“陛下,国库空虚,将士饥寒,再打,恐怕,会摇动根基啊。”
郑信皇帝若有所思。
他不是不知道,刘将军率出的一万兵马是他的老本,万一打没了,一切很有可能就全完了。
可是,他也不是不知道,大都如果不保,说不定哪天凤阳就成了第二个大都。
进退两难,左右为难。
“太子,你有何见地?”
太子郑觉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殿前的龙头兽首,不知道如何回答。
“太子,你是身体不适吗?”皇帝问道。
“回陛下,儿臣身体无碍。”
“那你怎么看?”
“儿臣以为,谭司马所言甚是。与其对攻,不如将息。待我休养生息三五年,再图大业亦未晚。”
一时间,宫廷之上又分为两派,一派以高直太傅为首,建议增兵对垒。一派以太子和谭毅大司马为首,建议退兵弃城。
这两个建议各有利弊,在皇帝看来,等于没说。
这就有点为难了,听谁的好呢?
这时,另一大臣尚书许渊开口了:
“陛下,臣昨日接到分管户籍的萧大人禀报,护国大将军刘启夫人苗青并未随迁凤阳。他的八十岁的老母也无下落。”
“什么?刘启夫人没有跟来凤阳?”
“是的,陛下。”
“难道,她在大都?”
“陛下,刘启夫人自从孩子夭折后五年才有身孕。如今这情形,实在不该留在大都啊。”
“难道?刘启有异心?”皇帝暗暗思量着。
太子挺身而出:“陛下,儿臣愿意亲赴大都,查明刘夫人下落并与刘将军一起退兵回朝。”
“如此甚好。”
刘启夫人苗青,与刘启青梅竹马。曾有一子,在前朝动乱中夭折。如今怀孕八个月。
原来,在刘启率兵御敌前夜,就已经命人将苗青送到伏牛山附近的玄清子那里了。
玄清子是江湖医师,逍遥自在,不问国事。
刘启年轻时,曾得玄清子救护,自此结为朋友。
刘启担任大将军后,多次请玄清子出山,均遭婉拒。
玄清子阅人无数,却又恃才傲物。颇得江湖人士高赞。
太子郑觉本想率领自己的亲卫军前去大都,又恐早偷袭,所以面露难色。
皇帝郑信似乎明白了太子的顾虑,便亲自抚慰:“能替朕着想,实在可贵。朕命杨沫派一千虎贲军护送你去大都,如何?”
“谢陛下体察。”
太子欣然应允。
杨沫接到圣旨的时候,正在和三个手下切磋武艺。
王虎和王龙听到要去大都,没有言语。
反倒是独孤明,异常兴奋。
自告奋勇,一定要护送太子到大都。
他以为是去大都增援的。这样就可以杀敌了。
他的仇,是世仇。此生难平。
杨沫本想自己去,可是想想又觉得独孤明也勇猛无比,再说,只是护送太子,这简单的任务就交给他办好了。
独孤明领命。即刻率领一千虎贲军护送太子去往大都。
太子府门前,车马俱备。
郑觉看到独孤明,面露不悦。
说好的杨沫去护送,怎么就叫你来了?
“禀太子殿下,杨将军另有他务,派末将亲自护送至大都。”
“另有他务?什么任务?”
“禀太子殿下,末将不知。”
太子跟着独孤明一起去往大都。
在出发之前,他秘密派人往城外送了一封书信。
那书信,是辗转交于大周宇文护丞相的。
信的内容如下:
大周宇文丞相安好。
自鲁阳王被杀,计划有变。如今父皇有退兵弃城之意,丞相可令将士速战速决,以图后快。本部护国大将军刘启之夫人苗青不知何处,宜速速找寻。可有一用。
落款只有一个字,觉。
太子逆反之心从未消失。
只是,鲁阳王急功近利,坏了大事。
郑觉早已经和宇文定丞相暗中勾结许久了。
如今,他想利用周兵找到苗青以作人质,逼刘启谋反。
毕竟,刘启神勇,大献国无人能敌。
如果得到刘启的拥护,那帝位就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了。
这便是太子的如意算盘。
可惜,他低估了虎贲军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