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八百里加急,臣弟接旨!
雁门关以北三百里。
一座座帐篷联营而起,四面营火映照。
几个人的面孔显得格外的消瘦。
“驾!驾!驾!”
在风中,三人三骑飞奔而来。
很难想象,在这种偏僻荒芜地区,居然还能够有汉人在此安营扎寨。
在营地外,那几名兵卒刚想阻拦。
为首的驿卒便高举手中信件大声喊道。
“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
“先帝遗诏,镇北王速来接旨!”
这几名驿卒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依旧在舍命的大声呼喊。
众人散开,从大帐中缓缓走出一位青年的身影。
青年白面无须,身高八尺,身着乌色战甲,踏步而来。
此人便是当今皇叔,大汉镇北王,刘起!
那三名驿卒相互对视一眼,纵身下马,跪在了草地之中。
为首一人解开背上所负的包裹,单膝跪地,双手将诏书呈上。
那悲愤的声音传来。
“先帝遗诏,请镇北王救我大汉!”
一侧的两名驿卒同样跪地大喊。
“请镇北王救我大汉!”
刘起神色平静,缓缓的接过这一份诏书。
“唉。”
他轻叹一声,仿佛回到了数年之前。
刘起轻轻摇头。
他本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在十多年前,因为一次意外却穿越到了汉末,还成为了那时当今圣上的弟弟。
大汉唯一一位亲王。
虽然没有解锁任何的系统,但是在天赋方面却是无比的惊人。
六岁便师从前太尉陈球,八岁学成。
陈球何人?
当世大儒卢植的师父!
至于卢植的学识就更加无需质疑了。
刘备、公孙瓒皆为门下弟子。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刘起算得上卢植的小师弟。
亦或者说,刘备的师叔?
不过这些并不重要。
八岁学成之后的刘起,便开启了他的奔波之旅。
先是寻到了汉末剑道大师王越,习得其剑法。
习剑三年,便已经大乘。
随后便孤身入西凉磨砺武艺。
足足数年,刘起学艺有成,集百家之所长,摸索出自己的枪法。
这时他才回归洛阳。
一入朝野,便主动请缨。
北伐鲜卑,率三千铁骑便直入王庭八百里,至此鲜卑都不敢再犯中原。
西平羌胡,直接让羌族胡人大呼“大汉天将军!”
其名声在羌胡闻风丧胆。
而后,中平元年,天下各地揭竿而起。
以张角为首,皆戴黄巾。
当时各方郡县自顾不暇。
起兵贼寇高达百万之众。
是他!
领八百兵卒,主动请缨,平定各地黄巾军。
可惜,他那个哥哥,灵帝刘宏昏庸无道。
听信了十常侍的谗言,将其秘密调往北方,镇守边关。
直到现在!
刘起对于这个哥哥其实并没有太过于深厚的感情。
可是曾经的一封封的圣旨变成了如今的遗诏。
他终究还是有些感慨。
陛下这又是何必呢?
刘起微微摇头,将这一份遗诏缓缓摊开。
“大汉式微,方见此召!”
“吾弟,朕体不安,今将绝矣!与地合同,众(终)不复起。”
“天下终归于汉,吾弟当承大业,平四方,守安宁。”
“……”
“……”
“功盖大汉,可封一字并肩王!”
刘起并没有继续再看,缓缓的将诏书合上。
除此遗诏之外,驿卒另带有佩剑一把,上篆书二字,其名“中兴”!
这算是自己那哥哥的最后一份请求吗?
刘起缓缓的闭上了双眼,一股更深的记忆从心底浮现。
最初来到汉末,他本想着成为一方诸侯,割据一方。
结果发现,好家伙,这天下都是自己家的。
他不仅合法的拥有封地,甚至比起皇帝更加逍遥自在。
对于那皇帝之位,反而是没了兴趣。
可是如今,灵帝驾崩,董卓入京。
少帝年幼,太后听政。
朝野之中无掌权能人。
这是天下将乱之势。
刘起都没有去触碰的东西,他人也敢妄动?
他身负大汉皇室血脉,应当守护大汉领土。
刘起深呼吸一口,朝着洛阳的方向望去,随后半跪在地。
双手举着遗诏平静的说道。
“臣弟,接旨!”
皇兄,你未能够守护的大汉,就交由我来吧。
他缓缓的站起身来,从容的掸去身上的尘土,自言自语的说道。
“不过是几年未见,世人便忘了我。”
“就连董卓那厮也敢来染指我大汉的皇权?”
刘起神色平静,却是弥漫出几分杀气。
“诸将听令!”
“随我入洛阳!”
在刘起身后传来齐声大吼。
“入洛阳!!”
“入洛阳!!”
这惊天的气势让那几名驿卒震惊。
那一群身着银色战甲的骑兵也引入了他们的眼帘。
这几个驿卒瞳孔微微收缩。
这难道就是是大雪龙骑吗?
镇北王的亲军,总兵力不过三千,却是当世骑战第一的军队!
所谓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在百匹凉州大马中才会有一匹雪痕。
踏雪而无痕,飞沙走石。
若非刘起乃是皇室中人,以及在西凉的名望。
三千大雪龙骑的出现绝不轻松。
百卒之首为伍,百伍之首为将。
乘龙骑之人,皆可为将。
大雪龙骑皆乘雪痕,皆披重甲。
这就是大雪龙骑!
所谓当世无双,毫不夸张。
黄巾之乱能够迅速平定,大雪龙骑功不可没。
这一个瞬间,那几名驿卒仿佛回到了数年之前。
那一支白甲雪亮的骑兵自北而来,平定了天下大乱。
那一支骑兵身上所散发的血腥气息。
至今都能够清晰的感受到。
大雪龙骑!
镇北王!
在他们眼中不自觉的热泪盈眶起来。
回来了!
都回来了!
大汉的镇北王,他要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