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苏扶去而复返,苏逸有些发懵,但还是将他请到了院子里。
两人坐在小院的亭中。
苏逸问道:“怎么了?”
“我刚刚遇到了一个困惑,想请你帮我解答。”
“什么困惑?”
“你觉得法家和儒家,哪一个更适合用于治理国家。”
苏逸看了他一眼,没想到竟然问出这么一个深奥的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他很久之前就和老黄讨论过,所以此时说起来也不需要再做思考。
“目前来说,法家更适合。”
听到苏逸也认为法家更适合,扶苏有些着急,他无法接受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扶苏忙问道:“为何不是儒家?”
看到他的样子,苏逸知道他应该是一个儒家的支持者,便没有急着解释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你认为为什么要是儒家呢?”
现在的儒家与汉朝时期融合了诸多思想的儒家观念有不少区别。
此时的儒家主张的是孔孟两人的儒学,也就是主张仁、义、善、礼,主张明德慎罚,为政以德,也就是以道德原则来治理国家。
师承淳于越的扶苏自然也是这样的想法。
他说道:“儒家将会构建一个人人知礼懂礼,知晓礼义廉耻的国家。”
“人人都修身养性,友爱互敬,那么天下将会不再有纷争。”
苏逸听完后问道:“你认为什么是仁,什么是德,又以什么样的一个标准来评判仁德的界限?”
“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仁德。”
苏逸冷笑一声,再问道:“如何才算是良好?”
扶苏此时的额头上已经有了细小的汗珠。
这时候他才发现,往日里老师教给他的许多知识都过于空泛,并没设立明确的规定和界限。
“那我再问你,今天我杀了一个人,明天我又拿出余粮来赈济饥民百姓,那我算不算有仁德?”
“不算。”扶苏略一思索,回答道。
“我用粮食救济了数百饥民,仅仅因为我杀了一人,就不算仁德了吗?”
面对苏逸的诡辩,扶苏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所以说,仁和德的界限,到底由什么来定义?”
“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扶苏支支吾吾的说道:“由百姓说了算,由天下人说了算。”
“好,那我再问你。”
见他已经掉进自己的圈套,苏逸笑着问道:“就拿咱们大秦的始皇帝来说,在大秦子民的眼中,他是仁德的吗?”
“是!”
想到那群大喊岂曰无衣的秦人,扶苏立刻做出了回答。
始皇帝在秦国励精图治,每日批改奏折到深夜,这些行为都是德治的表现。
始皇帝以身作则,修身勤政,但他使用的确实法家的理念。
扶苏的心里一下子乱了。
“那在六国遗民的眼里,始皇帝算是仁德吗?”
扶苏沉默了。
始皇帝与六国有亡国之恨,在六国遗民看来,始皇帝自然是妥妥的暴君。
见其沉默不语,苏逸说道:“所以我们看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如果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何来礼节荣辱。”
“但是现在有了土豆肥料还有曲辕犁,百姓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此时不正是儒家的理念发扬光大的时候?”
见扶苏还是执迷不悟,苏逸直接问道:“上一个施行这种政策的是哪个国家?”
扶苏答道:“周。”
“周呢?”
“灭……灭亡了。”扶苏瞬间变得结结巴巴起来。
“假如现在你失去了贵族的身份,变成一个整日只能够种地的百姓,失去了锦衣玉食,每日只能够与土豆为伴,你还会考虑礼义廉耻吗?”
扶苏没有一时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顿时沉默了下来。
“你要知道,人并不满足于眼前的东西。”
“饥寒交迫的时候渴望能够吃饱穿暖。”
“吃饱穿暖以后呢?就开始希望自己能够吃得好穿得好。”
“这种想法叫做欲望,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这也是战争由来的原因之一。”
扶苏还是没有说话。
苏逸提出的理论对于他的三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一时半会儿他的都没办法理清楚。
他的脑袋现在仿佛一团浆糊。
在他的脑子里,苏逸的理念与他这么多年从自己老师淳于越那里学来的知识正在互相攻伐。
渐渐地,他的脑海里,苏逸的理论逐渐占据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