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中。
朱标作为朱元璋最为器重的儿子。
对朱元璋那是非常了解的。
几乎立刻就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
朱元璋先是讲宋朝灭亡的原因,又拉出了宋朝对士大夫的态度,中间还穿插着宋朝篡改儒家论语的史实。
这一切的一切。
不就是想要改革科举吗?!
身为朱元璋的儿子,朱标自然要出来给朱元璋摇旗呐喊的。
而且,北宋的国运可才100多年。
朱标说什么都不想让大明重蹈覆辙!
但刘伯温跟李善长,却是天下士林的代表。
他们很清楚一旦改革科举制度意味着什么。
元朝时没有科举,许多读书人寒窗苦读几十年,终于盼来了大明王朝,终于有机会当官了,现在大明朝说你们以前的书都白读了,得重新来,这帮读书人还不得造反吗?!
朱元璋要把天下读书人得罪干净吗?!
“陛下,臣以为此举万万不可行!”
刘伯温仿佛受了刺激一般跳了出来,道:“天下读书人都是以科举进入仕途,如若此时改革,必将轰动天下,群情汹汹啊!”
“陛下,刘学士说的在理!此即万万不可行!!”
李善长也立刻拱手道。
虽然,他在言谈中依旧将刘伯温推在了前面,但即便没有刘伯温,他此时也一定会据理力争的。
这种事情,肯定是会被传扬出去的。
若他现在不据理力争,那么在天下读书人的眼中,他岂不就成了改革科举制度的帮凶?
即便李善长已经是个老油条了,但这个时候也没有置身事外的道理!
闻言,朱元璋先是颇为欣慰的看了看朱标,随后又将目光投向了刘伯温和李善长。
然后,朱元璋就面无表情的道:“科举改革,势在必行,咱大明,绝对不能像那北宋一般!”
完了完了完了!
刘伯温和李善长都急了。
但朱元璋却又道:“不过科举改革之事牵动太大,确实是该认真考虑,尽量将坏的影响降到最低。”
闻言,朱标拱手道:“儿臣谨遵父皇圣谕!”
“臣,谨遵陛下圣谕!”
李善长和刘伯温也同时拱手低头。
这两个士族领袖心中此时都很忐忑。
朱元璋已经是开了金口的,那这改革科举就是榜上钉钉。
朱元璋是什么皇帝啊?
开国之君,而且是从胡人手中光复汉人江山的开国之君,那是无论在朝堂还是在民间都有绝对权威,是敢于,也可以做任何事的。
刘伯温和李善长要想保证读书人不跟朝廷完全对立,也只能从改革科举这件事上下手了。
“朕觉得,天下读书人何其之多,而科举取士之人不足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穷其一生纵有抱负,也无法为朝廷效力,半部论语更已经推广多年,此时要更换,也不合时宜。”
朱元璋顿了顿,才道:“所以,朕,嗯,朕经过多番考虑,决定不再以科举来择士,而是在全国各县设立基层护民司,以简单的举试招天下读书人入司为官,替当地县令,主管民间小事。”
“同时,护民司中的官吏分为九品,其的业绩则由各地官员体察百姓民情,百姓生活改善优渥而提升,其官位到九品者,可以为进士!”
闻言,李善长,刘伯温和朱标都是一愣。
三人随即就沉思了起来。
“妙,妙啊!父皇,此策甚妙,这真是您想出来的吗?”
朱标沉思片刻,就双眼发光,无比崇拜的看着朱元璋。
“咳咳~!”
朱元璋老脸一红,心虚的转过头去。
这些事可不是他想出来的。
“陛下,此策确实很好,天下读书人肯定会欢欣鼓舞,陛下真乃圣明天子也!”
李善长也站了出来。
而刘伯温皱眉沉思了片刻,却突然面露忧色,道:“陛下,不知这护民司管理的民间小事究竟是指的哪些事,而且若是让读书人掌管这些小事,这些读书人又大多出于各地的士绅地主之家,如此将权职下放,未必是好事啊。”
闻言,朱元璋则点了点头。
“刘学士说的没错,咱也考虑到了这方面,所以决定将那些读书人分配到陌生的地方为基层官员,并且让一州一府的读书人都处于相互竞争的关系,让一州之中最多能出现一名进士,另外,除了官府派人考察之外,所有护民司官员在被提拔时还得经过百姓们的筛选。”
“每一个官员,代表一颗颜色不同的豆子,让百姓们自己来投放豆子,全程可以匿名的方式,这种事要贴好告示,各地官府县衙也得做好宣传。”
“除了这些外,即日起,亲军都尉府就此改名为锦衣卫指挥司,拥有代天子巡视天下之权能!以监察各地官员,避免其行不法之事!”
一项项针对基层护民司的计策颁布。
刘伯温是真的心服口服。
“陛下圣明,臣实在不及!!”
刘伯温直接拜倒在地。
“陛下,臣现在细思了一下,此策还是有些不妥。”
听到朱元璋要给基层护民司的官员那么多限制,李善长脸色微变,突然站出来道。
作为朝堂之上势力最大的淮西士林的领袖,如果朱元璋这种崭新的选举官员策略真的推行下去了。
那天下读书人会欢欣鼓舞,但淮西士林可就未必了!
本来,朝堂上的资源就那么多,淮西士林已经占据大半江山,这些士人的家族子弟,都能颇为受益,自然更容易出现杰出的人才,考上科举的概率,本就比其他地方的读书人大得多。
朱元璋这一策略,就已经让淮西士人跟天下间的读书人站在了同一条跑道上,但是凭借着朝堂上的关系,凭借着在淮西当地的势力,淮西士人还是能得到各种好处和便利,表现肯定会比其他地方的读书人好。
而且,这些士人的家族在当地还能够进一步掌握话语权,彻底压过其他的乡绅地主。
但朱元璋却要把他们调离到陌生的地方,还要时刻考察,还要让百姓们匿名投票。
这整的,淮西士人就真的无计可施了呀!
李善长感觉到了一股危机,额头微微冒汗,沉思片刻,就赶紧朝朱元璋拱手道:“陛下,若真的要让天下读书人都为官,朝廷肯定会颁发大量俸禄,以朝廷现在的税收来说,恐难以负担啊!”
闻言,朱元璋不由得轻蹙起了眉头。
他怎么把这茬给忘了。
大明朝如今的税收也就1000多万两,抛开满朝文武的俸禄,抛开各种花销,每年也就能有个一两百万两的盈余,但若是要把天下间的读书人都弄为官员,那每个月花的钱可就海了去了。
朝廷能承受得住?
这是个大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