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门外,朱元璋眯起双眼,已经仔细的思考了起来。
林子云所说的改革方案,已经被他听进了心里。
好!
确实是很好啊!
由百姓来决定官员的升迁。
又给了大部分读书人以官身。
那改革科举的阻力就要小许多呀!
更别说,让读书人来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又让他们互相之间有竞争,有攀比,他们处理事情时也肯定会比乡绅地主要可靠的多。
那些乡绅地主,在欺压百姓时也会收敛一些。
只不过。
当地的乡绅地主恐怕不会同意。
朱元璋眉头微微蹙起,眼中却闪过一缕凌厉之色。
他都已经决定了的事。
乡绅地主们不同意能行吗?
而且到时候,天下读书人的喉舌可是在自己这一边。
而本身这些读书人的人身上,就有很多都是乡绅地主的背景。
但他们想要上位,就必须得跟其他地方的乡绅地主们干起来。
这样想想对老百姓是大好事啊!
朱元璋嘴角迅速上翘,甚至有一种大笑出声的冲动。
好办法呀,好办法!
朱元璋感觉自己完全都找不到错处,决定回去后就找大臣们好好的商议一下。
而宅院中。
张安很殷勤的伺候着林子云,甚至都主动给林子云加菜了。
这可是对皇室子弟,太监们才会做的。
而吃饱喝足后。
林子云起身就要朝着租屋走去,却不料一个蓝色面板突然就弹了出来。
把他吓了一跳。
[能臣表率!]
[能:(100/100),勇:(100/100),智:(100/100)]
[寿:+10年]
[评价:你无意中展现出来的能力,让皇帝都惊叹,你的一番言谈,让天子都为之折服!]
[技能:霸王举鼎之力(要想当能臣,还得有个好身体)]
林子云看着这面板上的内容,眨了眨眼睛,又意味深长的看了看身边的张安,就跟没事人一般,摇摇晃晃的走向了主屋。
此时,他只觉得张安这个死太监不地道,竟然会给朱元璋传话,但他也不好表露出来,而且就现在来看,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也许,朱元璋知道了他的能力后,就会把他放出去了。
然后,然后,他马上就会请求调出京师,他甚至都想好去处了。
琼州虽然在此时的人看来,还是一片酷夏,蛮荒之地。
但在他看来,却是四季如夏,春暖花开之所。
他决定调到琼州去当个知县,做个好官,造福一方的同时长寿绵延。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林子云进了自己的房间后,倒头就睡,很快就不省人事。
张安则退出了宅院。
这一次,朱元璋倒没有再表扬张安,而是早就上了马车,坐车直往紫金城而去。
而在进了紫禁城后,朱元璋就召集朱标,李善长和刘伯温。
朱标,刘伯温和李善长在接到命令后,立刻就赶往了奉天殿。
“父皇,今日招儿臣等,是想要告诉儿臣宋朝为何会因为士大夫而亡么?”
朱标疑惑的问道。
他有些期待。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他三天了。
这三天他一有时间,就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朱元璋已经说明宋朝是把士大夫当狗一样,但这就会让宋朝100多年就灭亡吗?
一群绝对服从如狗一样的大臣,不是更能够让江山稳固的吗?
也不是大臣无能,当时刘伯温提出了这个观点,朱元璋并没有承认,还让他们回去好好的思考,看来这并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呀。
“....嗯。”
朱元璋稍稍的点了点头,就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了刘伯温和李善长。
“善长,伯温,这都一天了,你们就没思考出个答案来?”
朱元璋疑惑的问道。
闻言,李善长和刘伯温尽皆沉默。
最终,还是刘伯温没有沉住气,站出来道:“陛下,臣思索许久,实在想不出除了因为能力弱之外,还会有什么原因才使士大夫导致那大宋的灭亡!”
闻言,朱元璋看向李善长。
“陛下,臣附议!”
这老油条。
朱元璋扯了下嘴角。
李善长最近变的是越来越油滑了。
曾经那个敢于直言进谏,给他说出成王三策的绝顶谋士,就只存在于他记忆中了。
“行,既然你们都想不出个所以然,那就由咱来告诉你们。”
朱元璋回忆起了林子云说过的每一句话,语气沉重的道:“宋朝把士大夫们当狗,但人是不愿意做狗的,既然不愿意当狗,就好比养狗,你得喂骨头,那宋朝就必须得给士大夫们好处,这便是所谓的与士大夫共天下。”
“但人毕竟不是狗,光是些骨头,人依旧不会满足,他们当了狗,所以他们正大光明的想要更多。”
“宋朝不杀士大夫,即便是贪墨再多,犯下再大的过错,士大夫们也不会受重罚,所以,士大夫们变本加厉,贪得无厌,谋夺民利。”
“民无利,朝廷就不会得到百姓的拥戴,那外族入侵时,百姓就只顾自保了,靠那些提不动刀的士大夫,便只能嚷嚷着投降了!”
闻言,刘伯温,李善长和朱标都是一愣,脸上都露出了沉思之时。
三人都是人中翘楚,经朱元璋这么平白的叙述,他们自然也能听得明白。
而他们稍稍的思索了一下,就不得不承认朱元璋说的有道理。
是个人都不想当狗,但既然已经当狗了,你不想个办法补偿自己吗?
宋朝的那点好处能让士大夫满足吗?
人心不足,本就是蛇吞象,更别说是被迫当狗了的人心。
“陛下所言甚是,臣等才疏学浅,确实没想到这一点,陛下从人性出发对宋朝之事加以剖析,绝对让臣等茅塞顿开!”
“圣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陛下此番至理名言,臣等闻之就如同圣人之言一般!!”
李善长跳了出来,拱手道。
这张嘴就是一通马屁。
朱元璋也被拍的有些晕乎乎,他很快又清醒过来,随后便道:“朕在建国之初开科举,制定八股文用的却还是宋朝篡改过的半部论语,如今想来,着实不妥啊!”
闻言,原本恭维着朱元璋的李善长和刘伯温突然脸色大变。
而朱标则微蹙起眉头,脸上却立刻闪过一缕坚毅之色,站出来道:“父皇,儿臣觉得,科举制度得改!”
“不能改!!”
刘伯温和李善长几乎同时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