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大殿之中。
朱元璋焦急的在大殿中转来转去。
“这个混蛋陈友谅,怎么会出兵那么快?!”
朱元璋骂骂咧咧心急如焚。
此时的朱元璋满打满算也只有十几万兵力,
而收下了徐寿辉天完政权的陈友谅少说拥有60万以上大军。
而且陈友谅和朱元璋本来就位于上下游,一旦陈友谅出兵那基本上一个月内就可以顺流而下直逼应天。
朱元璋看向刘伯温问道:
“先生如何得知陈友谅会出兵?”
刘伯温定下心神,心中油然升起一阵自信的气质,
李师果然没骗我,他说的竟然全部应验了!
“这都是家师在伯温来之前提前告诫自己的。”
刘伯温得意的说道,
“家师曾说陈友谅指挥作战有个很大的特点,这个人从来不去仔细研究作战计划,而是率意而为,打到哪算哪,虽然这一点被军事专家诟病,但是这也是他指挥艺术的精华,此次常遇春将军挑衅陈友谅,陈友谅必定会打元帅一个措手不及!”
朱元璋听到刘伯温的话顿时惊为天人:
“先生家师还健在?”
刘伯温一愣:“当然。”
“不知家师可否能动身前来应天?我必定扫榻以待!”
朱元璋摩拳擦掌的对刘伯温问道。
刘伯温听完摇了摇头:
“我曾经也邀请过家师出山平定乱世,可惜家师不知经历了什么,一心只想隐世。”
朱元璋听后惋惜不已,有如此军事直觉的大才,不能为自己所用实属可惜,不过朱元璋看了眼刘伯温估计这家伙的老师也是个七老八十的老头子了,接过来也活不了几年,万一在路上受颠簸挂了,自己好不容易发掘的人才一气之下跑了那多可惜。
朱元璋转头对汤和问道:
“太平现在驻军如何?”
汤和无奈的叹了口气:
“城中只有3000守军,花云担任统帅。”
“陈友谅的军队呢?”
“少说10万!”
朱元璋听后瞳孔一缩,果然是财大气粗的天完国,朱元璋的家底满打满算也就10多万,还要分散各地驻守城池。
而陈友谅出征直接就出动十万大军搞突袭,双方的军事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现在出兵驰援……”
朱元璋说道一半就停了下来,朱元璋叹了口气,应天本来就位于太平的下游,而采石位于上游,逆流而上必定比不上顺流而下的速度快。
“除非花云能多阻挡陈友谅几日。”
朱元璋口中喃喃思考着这件事的可能性。
既然能驻守应天外的最后一道防线,花云必定不是什么草包之辈。
然而此时刘伯温却开口了:
“太平坚持不住的。”
朱元璋和汤和诧异的扭头看向刘伯温。
只见刘伯温淡定的看着朱元璋,此时他无比崇拜自己未卜先知的老师,提前预料到徐寿辉的死亡,连陈友谅的进攻路线都提前说的一清二楚。
刘伯温此时信心爆棚:
“老师曾经说过,陈友谅拥有全国最强大的舰队,随便一艘战船的高度都有三层楼高,以太平城墙的高度,陈友谅只需要将战船开到城墙下,靠着短梯都能登上城墙,太平必然失守!”
朱元璋听完瞳孔一缩,之前与陈友谅交锋多以陆战为主,哪怕是知道陈友谅水军强大,但只是一句汇报,并没有具体的概念,此时听刘伯温一说,顿时感到尤为震惊:
“先生说的是真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都排在第一,虽然高筑墙说的是自己的根据地,
但是足以说明古代加强防御的最主要方法就是靠着居高临下的厚实城墙据险而守。
而此时刘伯温却说太平的城墙在陈友谅的战舰之下顶多算是个小土包,抬着短梯就能轻松爬上,这让朱元璋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
刘伯温理所当然的点点头,李师说的,肯定是真的!
朱元璋此时已经没有了心思继续跟他们闲聊,朱元璋挥挥手让刘伯温几人退下。
转头吩咐汤和将二十四将领召集来研究军情。
刘伯温淡定的鞠了一躬闪身退下,并未多说什么,
现在他满心都在想着李师临走前给自己的那个锦囊里到底写的什么。
此时采石以破,陈友谅杀了徐寿辉称帝,太平也马上不保,很快就可以将锦囊交给朱元璋了。
而叶琛和章溢此时面面相觑,自己这才刚投靠过来,这就面临着生死危机?
两人对视一眼都在考虑下家老板该去找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