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离京(1 / 1)

最开始的花灯仍少,随着灯河越流越远,整个长安城也越来越亮,原本笼罩在夜色中的长安露出了他最迷人的面目,居高临下看去,黄金之城在漫天的灯盏中是如此的亮丽而又朦胧,这一刻,它美的就象天上的银河却又触手可及,这一刻,玄宗点亮了长安……

亲眼目睹这一切,杨妃似是不能相信一般,口中轻叹出声道:“真美呀!”,赞叹之间,她的眼波流过一边恭谨站着的唐离,就是这个少年,总是能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惊喜。

对这些银河一般的花灯赞叹完毕后,玄宗、贵妃并众多的官员才注意到花灯照耀下,街道上站着的长安百姓。当此之时,他们不免好奇接下来的那两口油锅又会带来什么惊喜。

“轰”的一声第二口油锅点燃,承天门城楼下再次上演了“风吹麦田”的景象,不过这次波及的范围更大,合城百姓一起伏身拜倒是一件非常具有震撼效果的事,尤其当这些百姓还同声高呼“盛世千秋,普天同庆”时,就更是如此。

岁月不饶人,日渐衰老的玄宗在经过连天的折腾后,精神很有些不济,这突如其来合城而起的声浪明显让他一惊,连带着整个身子也退后了几步。

等了片刻,玄宗已听清楚下边欢呼的内容,“盛世千秋,普天同庆”的彩声一浪高过一浪,年老的玄宗猛的推开贵妃搀扶着他的手,一个跨步重新站回了城墙前,原本因精力不济而显得有些灰败的脸上浮现出一片异样的红,腰挺的笔直,头也高高昂起,这一刻,许多年老的臣子恍惚间竟感觉时光倒流,又回到了开元初年时一般,那时的陛下总是如同现在一样形容威武,气雄天下。

对于眼前这一幕景象唐离早有准备,是以等玄宗面露激动的神情时,唐离趁势应和着城楼下的欢呼高声道:“盛世千秋,普天同庆”。

一声即起,城楼上的众王亲勋贵及文武大员们稍一愣神儿,随即跟上称颂,就连贵妃娘娘也微微福了福身子一并念诵,只不过她免不了要顺势瞅上唐离一眼,似是对他这拍马屁的行为及灵动的心思既赞赏又嗔怪。

百官朝拜,万民称颂,玄宗在城楼前站了许久后,才扭头看着唐离连道了三声“好!”。

似是过了许久,又或者仅仅是片刻功夫,第三道火光在城头上耀起,黄金之城在瞬间动了起来,满城百姓几乎是不约而同的跳起了同一支舞蹈。

这是一个类似踏歌的群舞,动作简洁明快,没有太多的花哨儿,也没有太多的技巧,但正是这种简洁使得它的参予性大大增强,上至花甲老人,下到稚龄童子都能参予其中。数十万双手臂同时举起,数十万只脚步同时踏响,数十万张笑颜一起绽放,数十万声欢歌汇聚而来,这一刻的长安,完美的诠释出“普天同庆”的真实含义。

满城的花灯,满城且歌且舞的百姓,眼前所有的一切完美的表现及烘托出“盛世”二字的真实含义,在此时,盛世二字再不仅仅是奏折中一个干瘪的形容词,而是眼前这一盏盏花灯,一张张笑颜……

看看神情激动的玄宗,再看看下边满城欢舞的景象,城楼上的官员们心底忍不住浮现出一个念头,“这次教坊司出大彩头了”,只是他们在心底隐隐嫉妒的同时,又忍不住要赞叹新科状元郎的确是好手段,能有这样的巧思已是不易,更何况把这些散乱的百姓组织的这么整齐?一时间,城楼上看向唐离的目光就分外的复杂。

眼见油锅一口口被点燃,计划一步步实现,王副丞额头虽然依旧有细密的汗珠渗出,只不过此刻却不是因为紧张,而是源自于激动。正在他又一次举手擦拭细汗时,就见红光满面的玄宗蓦然转过身子道:“赏!”。

千秋节当晚,长安金吾不禁,当唐离走出宫城时,天色已经微露晨曦,经过了一夜的狂欢之后,此时的黄金之城显现出了一副放纵过后的倦怠。

只是这并没有妨碍太乐丞大人的好心情,今天一早,玄宗在乘御辇回宫时特意点了唐离随行,也正是在随行途中,唐离得到了他渴望的赏赐——出京。

也正是这次特殊的御前对答,唐离交卸了刚刚接手不久的万年县令,获得了一个“观风使”的使职,他也将凭借这个新的使职堂而皇之的得以离京巡视地方。

“观风使”,顾名思义,其职责就在于代表朝廷巡视地方政风,民风。简而言之,地方上所有的一切都在观风使“观察”之列,但与其它那些职责明确的使职相比,观风使职权内覆盖的范围虽大,却并不掌握实际的处置权,这个使职所有的权威都依附在它的直奏权上。观风使并不是玄宗突发奇想的产物,这个使职的最初设立可以追溯到前隋,观风使的奏章不需要经过御史台,再上报政事堂,然后才能到达天子案前,而是直接对天子本身负责。但做为制约,这个使职的传统就是不会被赋予处置权。

比照负责巡查百官的御史台主官,观风使也属正四品衔儿,其实对于一个临时的使职来说,这本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不过是唐离出京后,经过沿途驿站时能享受到正四品的接待待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新小说: 终唐 草根霸图 正德五十年 宋王 黑铁时代 抗战雄心 舌尖上的大宋 明末之巨宼逆袭 大唐首座 元朝帝国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