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车,建造的如何?”
看着各位官员,朱棣开口问道。
自从他北伐归来以后,运输车的建造,便一直提上日程。
毕竟,这可是涉及到整个大明的运输网络。
“殿下,经过改良,目前运输车,已经有将近一万辆。”
“应天府北上,到顺天,各州县全部都布满了驿站。”
“如果快马加鞭的话,五天时间,可以从应天府到顺天。”
听到官员的汇报,朱棣暗暗点了点头。
“嗯,不过沿途的各种官道,还需要拓宽。”
朱棣开口说道。
现在经过改良,运输车有单马的,也有双马,三马的。
官道的好坏,也决定了速度的快慢。
“这个……”
督造司的官员有些迟疑了。
最后,一名官员站出来,说道:“殿下,关于官道拓宽事宜,还需禀告陛下。”
督造司,不过是建造各种武器的所在。
拓宽官道,那可是牵扯到各州县的官员,百姓。
这么大的事情,自然是要禀告陛下才能定夺。
“嗯。”
朱棣想了一下,说道。
“既然如此,那我即可禀告陛下。”
说着,朱棣便朝门外走去。
他迟疑了一会儿,说道:“运输车,需要加急制作。”
“每天至少保证五百辆。”
“是。”
督造司的官员,回应道。
……
要想富,先修路。
这个道路,朱棣自然是懂的。
而现在大明的官道,实在是太窄了。
放在经济稍微好一点的,那官道还不错。
但像那些寻常的州府,所谓的官道,不过两米左右宽罢了。
所以,要想在全部运输车铺出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快递网络。
官道改造,那是必不可少的。
从督造司出来后,朱棣又进了皇宫。
“父皇,关于官道拓宽,您意下如何?”
朱棣看着朱元璋,问道。
“官道拓宽,自然是好事。”
朱元璋开口道。
“不过,这官道拓宽,可涉及到不少,各部官员,百姓。”
“更重要的,是财政问题。”
朱元璋说出了最根本性的问题。
钱!
拓宽官道,无论是对沿途百姓,还是州府,都是有许多的好处的。
但是,现在天下初定,加上黄河决堤,陕北干旱,各种灾情。
大明的国库,早已空虚了。
哪有空余的钱粮?
“父皇。”
朱棣说道。
“钱粮问题,您无需担心。”
朱棣分析着,说道。
“要想在大明各州府,建立驿站,把运输车铺向全国。”
“如此一来,各大州府间的距离拉近了,无论是官用,亦或是民用,都相当的便捷。”
朱棣继续说道:“至于拓宽官道的钱粮方面,可向各州府富商征集,如果能出资修路,便给予他们驿站管理权一年。”
“具体年限,可以根据出资多少来定。”
“到时候各个州府驿站,网点,可以让他们去运营,每年只要缴纳一定的租金。”
“以及从每一趟的运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费用。”
朱棣的提议非常简单。
就是用全国各大网点来招商,把网点租给那些富商,每一单抽取一定比例。
至于沿途的官道,也让那些富商出资修建。
“好!”
朱元璋一拍桌子,开口道。
“老四啊,这倒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提议。”
朱元璋赞叹道。
“行吧,就按照你这个提议来。”
朱元璋很快,便认同了朱棣的想法。
“谢父皇。”
朱棣开口说道。
“儿臣现在就去安排。”
说着,朱棣便想退出。
此时,朱元璋招了招手,说道:“老四,不急。”
话音落下,朱元璋便来到案前,拿起来毛笔。
洋洋洒洒,写下了四个大字。
大明快运。
“就叫这个名字吧。”
朱元璋写完后,对着朱棣说道。
朱棣目光落在那大明快运四个字上,连忙说道:“多谢父皇。”
朱元璋,将大明快运亲自命名。
这个大明快运,就此成立。
由朱棣亲自担任指挥使,在应天府内设立总部,分管全国各网点分部。
另外,每个快运运输,全部配备传令腰牌。
从此,快运覆盖了全国,而信息也能实时传输。
快递网络雏形,终于形成。
“对了,老四。”
朱元璋提醒道。
“还有一事,河南,陕北那边的赈灾,已经准备好了。”
“你马上去处理一下,将赈灾钱粮分发下去。”
虽然有土豆,番薯,杂交水稻。
但这些还都只是种子,要想成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是现在灾情刻不容缓,必须马上支援。
经朱元璋这么一提醒,朱棣猛地想起来。
这个赈灾的事情,还能刷一大波行善值呢。
想到这里,他马上说道:
“儿臣这就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