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
皇宫,御书房内。
朱元璋坐在那里,跟太子朱标下棋。
“这几天朕一直在想啊,当年裁撤检校,是不是太仓促了一些。”朱元璋说道。
“父皇,您想重设检校?”
朱标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微微点头。
“你怎么看?”
朱元璋接着问朱标。
朱标迟疑了一会,回答道:“以擦子窥探百官,那是武则天才做的事。”
朱元璋听了,骂道:“臭小子,我告诉你,老大。”
“你老子加上你,也不过四只眼睛,总有看不到的地方。”
“或者说是,有人就不想让朕看见。”
听到朱元璋的这番话,朱标瞬间明白过来。
“这么说,父皇您已经拿定主意了?”
“嗯!”
朱元璋点头说道。
这件事,经过他这几天的深思熟虑,此时已经确定了。
随后,他又是挥挥手,说道:“检校这个名字不好听,朕又给他们新起了一个好听点的名字。”
他指着不远处的文案,对着一旁的太监说道:“把案子上的书卷拿过来。”
站在不远处的太监,恭敬地把案上的文卷,拿来交给了朱标。
朱标接过文卷,缓缓地打开。
上面写着九个大字。
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
朱元璋开口道:“对,好听吧?”
“锦衣卫!”
朱标缓缓合上了书卷,迟疑了一会儿,开口问道。
“父皇,那这个指挥使,你有人选了吗?”
朱元璋微微摇了摇头。
然后,他开口道:“目前还没有。”
“老大,你觉得谁比较合适?”
朱元璋开口问着朱标。
朱标迟疑了一会儿,开口回复道:“眼下淮西,浙东集团,皆有不同的糜烂。”
“而朝堂上下,各部官员,又多出于此。”
“如果从这些人提拔的话,必定会有包庇,纵容的事情。”
“到时候,恐怕连锦衣卫内部,都会逐渐被他们掌控。”
朱标分析着眼下的形势。
朱元璋听着,微微点头。
这些形势,他自然是看的相当的清楚。
所以,对于指挥使的任命,他一直犹豫不定。
“儿臣认为,四弟最为合适。”
最后,朱标举荐了正凯旋而归的朱棣。
“老四?”
朱元璋思索着。
“嗯,北伐大捷,他有一大份的功劳。”
“加上他麾下的重骑兵,威力不可小觑。”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最后,朱元璋直接定了下来:“就他吧。”
“是。”
朱标应道。
朱棣能够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他也非常的高兴。
原本在大本堂内调皮捣蛋的老四,也已经慢慢成长起来了。
……
应天府城外,人山人海。
今天,是徐达北伐,大捷回朝的日子。
朱元璋亲率太子朱标,联合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以及朝廷百官,出来迎接。
徐达到了应天后,先将大军安置在玄武湖军营。
接着,他率领各大将军,有功之臣,来到应天府外。
“臣徐达,拜见陛下。”
在看到朱元璋后,徐达开口道。
“起来,起来。”
朱元璋上前,亲自将徐达搀扶起来。
“天德啊,这一次,你可是替朕,了却了一桩心事啊。”
朱元璋兴奋无比。
此次大军北上,一举突破北元大军,更是生擒了首领扩廓。
这对大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这,不过是臣分内之事罢了。”
徐达起来后,恭敬地说道。
“此次北伐,四皇子功劳最大。”
说着,他指向站在身边不远处的朱棣。
“不错,不错。”
看着一身戎装的朱棣,朱元璋点了点头。
“老四,这一次,你成长不少,咱都听说了。”
“论功行赏,自然少不了你的。”
听到这话,朱棣说道:“儿臣,谢父皇。”
朱元璋挥了挥手,说道:“行了,就这样,都回去吧。”
朱元璋徐达,朱棣,还有文武百官,从外面归来。
皇宫内。
朱元璋大设宴席,为这次归来的百官庆祝。
此次北伐大捷,朝中上下,所有人都非常的兴奋。
宴席进行间。
胡惟庸突然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他跪在那里,说道:“臣胡惟庸,有本启奏。”
“臣斗胆,今日之大明,有覆舟之忧。”
听到这话,朱元璋的脸瞬间就拉了下来。
“胡惟庸,今天是什么日子?”
胡惟庸回答道:“北伐大捷,大喜大贺之日。”
“你是不是觉得,徐达他们凯旋而归,朕一时高兴,就忘了怎么杀人了吗?”
朱元璋话音落下,在场的所有人吓得一激灵,纷纷跪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