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七月二十七到十一月初九日,由后金皇太极率领的五万军队,进攻明军辽西大凌河城的战争,就是明末非常有名的大凌河之战。
在这场战争之中,后金将围城、和谈、攻坚、打援相结合,获得战略性的胜利,大明则遭到战略性的失败,战后明军在关外的精锐已不复存在,加速了明亡清兴的历史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围城打援、亦战亦款的成功战例。
这就是宋庆对于大凌河之战的了解,他只知道这一仗打的非常惨烈,关宁军损失惨重,赶去赴援的川军更是全军覆没,哪怕是打赢了的后金损失同样不小,算是个名副其实的绞肉机战役。
虽说这仗还没有真正开打,吴三桂信中也只是提到说孙承宗要重铸大凌河城,现在还都在筹备阶段,可宋庆却很敏锐的想到了这事,因为大凌河之战就是从孙承宗筑城开始的,跟着就是一连串的大动作。
孙承宗其人,宋庆自然是熟悉的,毕竟入京勤王最后俩月基本上就跟着人家混,对这位老督师也非常尊重,同样知道他在之后不久就回了辽东,再任蓟辽督师,基本上把袁崇焕留下的烂摊子重新捡了起来。
再任蓟辽督师后,孙承宗被迫重筑大凌河城,毕竟这地方太过要命,既是桥头堡,又是防御重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几乎就是辽东,北直隶和蒙古交汇之处,离着沈阳八百多里,离着京城七百多里,可以说对两边都有极大作用和极大危害,这种地方皇太极根本不可能任凭明军筑起城池来,明军同样也是不会轻易放弃,袁崇焕时代其实就试过几次,但最终都没能成行,此时孙承宗重新把差事捡起来,其本意无非是想巩固一下,估计自己最初时候都没想到会出那么大事。
到了七月份的时候,各项准备工作完全,明军开始动工,没多久后金便杀了过来,此时大凌河城墙刚刚修完,雉堞仅修完一半,后金突然兵归城下,并于当天开始围城,明军仓促闭门拒战。
孙承宗得到消息,立刻跑去锦州,让吴襄和宗伟前往营救,偏偏宁远巡抚邱禾嘉不知是个什么意思,屡次拖延出证日期,吴襄跟宗伟俩人关系还特别差,几乎到了当面争执,就差拔刀子动手的地步,在长山被人家打得大败。
围城三月之后,祖大寿诈降逃回锦州,大凌河失守,御史言官们带足了茶水狂喷一通,孙承宗也只好托病辞职。
这些仗具体怎么打的,宋庆印象不太深刻,毕竟他当时只是当故事看,大概其知道这么回事,因此也只能将自己知道的,再加上些想象凑到一起,连夜奋笔疾书,给吴三桂回信,第二天便又让那人送了出去。
可宋庆写回信的时候,已经是五月多了,等他这封信寄回去,估计已经开始筑城,他信上交代的这些东西很有可能因为时间关系起不到作用,可他还是想要做些什么,他不知道自己这次会不会依然被征调,如果没这个机会的话,他好歹应该做些什么,毕竟那些关宁军也都是同袍,况且他如今势力还不算强,哪怕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大事,如今也应该多保住一些。
只不过这种事从来都是尽人事听天命,回信寄出去后,他也只能暗自祈祷,盼着吴三桂真能收到信,也真的当回事,同样还能有点建议权什么的,尽量少受些损失,这也就算是最好的结果了。
他不知道的是,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同样很苦恼,或者说从打接到筑城命令之后,他的情绪就没有好过,因为他觉得这事没那么容易,他虽说不像宋庆那样后知五百年,可凭着自己对危险的敏锐嗅觉,还是觉得这事很不靠谱。
大凌河的重要性他当然知道,整个关宁军,或者对辽事稍有研究的人都很清楚,可他们这边清楚,难道人家皇太极那边就不清楚吗?他在关宁军服役时间也不短了,跟后金更是多次交战,可越是打越是觉得皇太极这人厉害,按照曾经听宋庆所说的名词,那就是具备战略眼光,平时看着可能没什么,可一旦动起来就不好对付,你之前想好那些东西,几乎都被人家算计在内了,加上明军战斗力实在是比不过后金,若是这次真有什么动作,恐怕讨不到好去。
可心中打鼓归打鼓,上头的命令下来了,该做的还要去做,原本他是该和父亲吴襄在一起的,可这次却阴错阳差跟了祖大寿,专门负责督造筑城事宜,设身处地的做起这件事,心里头不踏实倒也正常。
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当然也兼职当姑父,因为祖大寿娶了吴三桂的姑姑,吴襄娶了祖大寿的妹妹,那么祖大寿就是吴三桂的舅舅兼职姑父,吴襄则是祖大寿的大舅子,同样祖大寿也是吴襄的大舅子,吴三桂将来有了儿子,要管祖大寿叫舅姥爷和姑姥爷,祖大寿的孙子要管吴三桂叫舅舅和堂叔,过年磕头压岁钱都是两份……
这么亲密到令人崩溃的关系,吴三桂自然很得重用,他与父亲吴襄不同,吴襄与其说是个军人,不如说是个商人,从来都讲究和气生财,在军功上头进取心不强,大半心思全都放在如何发财上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