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尴尬无地。
但是他死活想不通,这么牛B的一个陶渊明,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听过。
“不知诸位,是否听过陶渊明此人?”
问这话的不是别人,而是宋文帝。
宋文帝虽然年轻,但是他还是很重视人才的。
然而,全场沉默了。
这样一位诗人,在后世影响力这么大,怎么在场的官员都没有人认识?
半晌之后,有一个苍老的声音开口了。
“老臣去年从临川太守卸任。记得五六年前,还是前朝的时候,有一个彭泽县令,只做了八十多天,就弃职而去了,这个县令就叫陶渊明。当地人都称他靖节先生,我想这个视频中的陶渊明会不会就是此人?”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官员坐在一隅。
“哦?爱卿,你可曾听说过这位陶渊明是东晋哪位名将之后?”
“我好像记起来了,这个人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哇,果然是名将之后……”
众臣议论纷纷。
陶侃,在后世被奉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在东晋时,他曾平定苏峻之乱,为东晋的稳定作出过巨大贡献,最终官至大司马。
谢灵运此时方才觉得傻眼了,自己光凭着东晋名将之后、山水田园诗鼻祖这些标签就认定是自己上榜了,确实未免草率。
但是,他和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疑惑:这个陶渊明,何以成为当时水平最高的诗人呢?
且看看他的作品再说。
这时候,背景音乐逐渐变得悠扬清净,似如春风拂面办清新。
画面上的文字逐渐显现出来了。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看完这首诗,在座的各位包括谢灵运,通通愣住了?!
这人是个农民啊?
这不就是描写了一个农民的普通日常吗?
利用现在种田文的角度来看,没有爽点,连个普通种田文都算不上。
难道他就是种田文的鼻祖?
面对众大臣惊愕的眼神,宋文帝咳嗽了一声:“各位臣工,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好在哪里?”
众臣面面相觑,最后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谢灵运。
你不是号称山水诗鼻祖么?你来品评一下?
谢灵运也是一脸懵。
这诗,你说它不好吧,但感觉画面感很强,人读了之后极易产生代入感。很容易走进这个情境之中。
但这诗你要说他好吧,感觉就是一个农民在记录自己的日常。辞藻、意境、情感,都非常朴素。
谢灵运只好硬着头皮说道:“此时通俗易懂,清新自然,读之令人神清气爽,仿佛置身于山水田园之中,一种旷达悠然的心情油然而生……”
没想到宋文帝对他的点评还很满意,连连点头。
不过,就凭种类型的诗,真的能够超越曹操,吊打白居易,直接排到第六?
怎么感觉有点玄幻呢?
难道后世流行种田文了?
不过,这个种田可是扎扎实实真的种田啊,又是锄头又是豆苗的,怕是后世人没见过这玩意?
除了谢灵运懵逼之外,曹操也很懵。
这种豆、锄草、月下归家,怎么就成了名作了?这诗跟我老曹气吞山河、豪迈雄壮的那些诗能比吗?后代人到底是怎么搞的,会不会欣赏诗歌啊?!
这个时候,最郁闷的还不是这些诗人,而是东晋大司马陶侃。
看这人的介绍,东晋名将之后,难道是我的后代?
陶侃是寒门出身,在魏晋时期,出身寒门者想要出头,实在万难!
陶家,也就出了一个陶侃,基本上不会出第二个了!
但是……为什么我的后代,怎么就成了种田的农夫了呢?
这TM为什么不学学打仗,收复北地,建功立业啊?
我陶侃好不容易从寒门中混出头来,这就又给打回原形了?
这人,起码应该是我孙辈以后的吧。
现在这几个孙子,我都亲自教导,也没有一个在学种田啊……
陶渊明此时,正在家中和邻居喝着自家酿的米酒。
微醺之中,陶渊明看到了零界苍穹视频更新。
哇……我上榜了?
这么神奇?原来我这么牛!
邻居几个都不识字,也不知道陶渊明的大名,兀自在那嘀咕着:你不是五柳先生吗?叫陶潜吧?这又不是你上榜,你激动啥啊大哥!
陶渊明将碗中的酒一干二净,向几位邻居们高兴地说道:“我就是陶渊明!这诗是我写的,看到没?我写的就是我种豌豆的经历啊!草盛豆苗稀……”
“谁信呢?五柳先生,您喝多了吧?早点休息啊!”
“有这本事,你都当大官了,至于混到老还做个县令?”
“五柳先生,您醒醒酒啊,人家陶渊明可是大诗人,你现在改名叫陶渊明,来不及啦……”
陶渊明欲哭无泪。
他在心中大喊一声:真TM是我!
浴池同时,谢灵运在心中默默地哽咽着:真TM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