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刘晗却猜错了。
两人的问题,比‘通保’麻烦得多。
“……什么?你们不曾回原籍参加乡贡?”
刘晗听了两人的诉说后,吃了一大惊,他放下酒盏,深沉的目光来回在两人身上转来转去。
“是呀,”被刘晗看得有些不自在,文弱士子讪讪的笑了笑,辩解道:“其实,君直兄也知道,朝廷虽明令‘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为本县考试’,但实际上,彻底落实这一点并不容易,‘寄籍’者逐年递增,早就是士林心照不宣的秘密了。”
这也是实情。
时下交通不便利,比如有那外出做官,或者游学的人,基本上都不在原籍,若是严格按照朝廷法令,返回原籍参加乡贡就太麻烦了。
若是跑得远的,光路上就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途中再有个意外,极有可能赶不上当年的考试呢。
当然,这是‘寄籍’现象形成的客观原因。
随着科举制度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科举入仕的大军中。人多了,就容易产生竞争。有了竞争,就有人开始琢磨找‘捷径’——这是‘寄籍’形成的主观因素,也可以称之为古代版的高考移民。
木错,在大唐,乡贡取士的时候,也存在地域差别。和后世一样,长安所在的京兆府以及同、华二州,获得乡贡推荐的几率更大,引得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争相在这几个地方投刺报考。
这么做,虽然违背法令,但律法中也只是说考试要回原籍,并没有点名不回原籍考试有什么后果。
所以,为了多几分考中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寄籍’考试的队伍中,渐渐成为士林中心照不宣的秘密。
一般情况下,包括考官在内,很多人对这样的事儿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除非得罪了什么人,被人刻意举报。
很显然,求到刘晗这里的两个士子,便苦逼的被‘悲剧’了。
“君直兄,我知道这事儿有些麻烦,可、可……”
魁梧士子一提起这件事就郁闷,端起酒盏一口饮尽杯中酒,重重的把酒盏放在食案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唉,也不是我们想取巧,只是现在大家都这么做,为何偏偏抓住了我们兄弟?”文弱士子紧跟着长叹一声,无比委屈的说道。
“……”刘晗不知说什么好,他也只能跟两人一样,挤出一副苦逼相,以证明咱们是兄弟,你们纠结我也不开心。
魁梧士子见刘晗不做声,继续道:“君直兄,崔相公曾在礼部任职,且他的长子是现任国子司业……君直兄能否帮忙引荐崔司业?”
“是呀,这事儿对我们而言,是事关前途的大事,可对崔相公和崔司业而言,只是一句话的事儿。”文弱士子也凑近刘晗,低声说着。
“这……”刘晗沉吟不语。
两人紧紧的盯着他,目光热切的等着他点头。
良久,刘晗缓缓摇头,苦涩的笑了笑,无声的拒绝了两人的请求。
楼上,崔薇兄妹都看到了这一幕。
“哥,我看这个叫李敬的士子,言谈不俗,器宇不凡,他日定能有所成就。”
崔薇收回目光,纤细的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若有所思的说道。
“嗯?三娘,你的意思是想帮他们?”
说实话,崔六也有这种想法,他倒不是看出这个什么李敬有何过人之处,而是想着自己日后要进官场,能多结些善缘也是好的。
而楼下这两位,能想到钻‘寄籍’的空子,应该不是迂腐之辈,像这样的人,在官场都能混得极好。
再者说了,就如同那瘦弱的吴封所言,这种事儿,在大伯父和大兄那儿不过是一句话。
但对他而言却是有益无害:成了,他崔六收获人情,不成,他也没什么损失。
不过,崔六对小妹的‘识人’本领有些好奇,问道:“只是三娘如何看出这李敬不俗?”
楼下三人的谈话,他们兄妹从头看到尾,崔六还真没看出李敬、吴封有什么惊艳的才华。
崔薇一窒,停顿几秒后,笑道:“也没什么了,就是有种直觉,看他虽是求人却还能不卑不亢,不似那姓吴的曲意讨好巴结,应是个有气节的人。”
其实吧,崔薇和崔六还真不愧是亲兄妹,两人的想法差不多。
崔薇也是想让六哥多帮几个士子,道理很简单,“哥,不求回报的施舍,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现在咱们不过是多说一句话,或者多写几个字,但结下的确实个潜力无穷的关系网。对你日后的仕途,也会有极大的帮助呢。”
说起来,崔家酒肆正是萧南兑换给小柳氏的,起初崔薇想把这房舍建成茶坊,按照后世‘书吧’的思路经营,茶水、点心收费,但可以免费提供给来喝茶的士子读书、抄书,好为崔六广结人缘。
但,崔六两口子商量一番后,并没有采纳崔薇的想法。
施恩的办法很多,没必要为了施恩却把挣钱丢到一边,他们稻香院还没有富裕到用钱收买士子的地步。
而且,这酒肆说到底是小柳氏的嫁妆,具体经营什么,还要听柳家人、也就是小柳氏的弟弟柳思安的意见。
柳思安是个市井俗人,他才不管什么收买人心、广结善缘,他只知道,做生意为的是赚钱,不赚钱的买卖,傻子都不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