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棣提出这一计策的时候,众皇子便已知晓,四哥这一手极高明。
既然滇地大理国历代都难以统治,那寻常之法已行不通,只能将人口迁移出来,以做到分化的目的。
可这一手也狠辣到极点!
大理国人口不下百万之众,哪怕只动迁其中一半,那也是何等浩大的工程!
大理人路上吃喝如何保障?到了中原有无耕地?能不能适应中原气候?
大理人会不会抱团反过来侵蚀中原?又会不会被当地官府欺辱?
更重要的是,还要调集中原人口迁往大理。滇地那是怎样险恶的环境,毒虫蛇蝇,瘴气丛生。
中原人口能甘愿被迁移到大理吗?
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便会有死伤之危,甚至激起民变!
这是大手笔,亦是人祸!
四哥好硬的心肠!
朱元璋盯着朱棣,一语不发,谁也看不出朱元璋心中想的什么,这一刹的平静之后,朱元璋会是大加夸赞,还是怒斥痛骂?甚至削去朱棣每年供养。
朱棣躬身垂头,在朱元璋紧迫的目光下,却一步也不曾退却。
朱棣知道自己这些话出口,定然引起极大的争议。
这事只能心里想,不能随意说,否则就算此事利于社稷,但有违仁义,腐儒们一顶生性凉薄的帽子扣过来,一世英名便付之流水。
但朱棣思虑了五天五夜,最终还是决定说出来!
不在乎名声好坏。
他朱棣只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不弱于天底下任何人!
想告诉二哥朱樉,你的题目,我能解!
想告诉父皇朱元璋,你的儿子,不仅只有大哥朱标!
在极度沉闷压抑的空气中,朱元璋收了目光,即没有责罚,也没有夸赞,只是平静的点了点头,而后问道:
“太子,你以为此事如何?”
朱标见父皇将这个烫手山芋的话题抛给自己,极是棘手。
此时此刻,谁也猜不出朱元璋上意如何,不知朱元璋是赞同,还是厌恶这种做法。
凭着本心,朱标拱手上前。
“儿臣……儿臣以为此法或许可行。”
朱标心中轻轻叹气。
他仁慈,以宽待人,但四弟朱棣这法子,虽残忍却极有效!
可谓上上策!
朱标监国数年,当年曾为朱元璋坚守后方,又岂是没骨气,无胆量之辈。
是以朱标固有恻隐之心,也不能不认可朱棣之法。
朱标又道:
“只是若要迁移人口,一定要将方方面面处理好,要尽量做到迁徙时,减少伤亡。”
众皇子皆默然,却知道朱棣这一极狠辣之法,虽罪在当代,但必功利千秋,是真正的万世之策!便是众人权衡良久,也只能忍痛认同!
只是不知道父皇怎么看,四哥朱棣心思又大气又凶狠,众皇子自觉不及之余,也怕四哥朱棣受了责罚。
朱元璋久久不语。
突然,朱元璋叹道:
“咱有如此佳儿,当足慰平生!”
“大明江山可稳矣!”
接着朱元璋以极赞许的目光,注视着朱棣。
他朱元璋早有此意!
既然历朝历代滇地大理人都不听话,那便全拉到中原来,若不听话,便就地杀了!
人不狠,站不稳!
如此,才可保大明万年江山不倒!
让朱元璋欣慰的是,没想到老四敢顶着世俗眼光,当众道出这狠辣法子,真可谓豪气冲天,是个能做大事的人!
这才是我老朱的儿子!
朱元璋思索一下,将桌上一根自己常用的镶金毛笔扔了下去,道:
“老四,你当得此赏!”
这一根御笔在手,朱棣当真是喜从天降,浑身都充满了劲,一切真如姚广孝所言,他朱棣得到了父皇的欣赏!
此时此刻,朱棣的风头比之前蓝玉还要盛!
朱元璋突然转了目光,看向待在一旁的朱樉,问道:
“樉儿,你以为老四的答案如何?”
众皇子顿时齐刷刷向朱樉看去。
二哥朱樉出的这题目,现如今朱棣已给出完美答案,父皇龙心大悦,不知二哥怎么看待这答案。
朱棣得了朱元璋的赏识,心中大快,亦极想听听二哥朱樉的见解。
朱樉轻轻叹了口气。
哎。
这帮老朱家的人啊,还是欠教育,需要好好从他们身上收一波忧郁值。
朱樉拱手道:
“父皇,儿臣有话,不敢直言。”
朱元璋知道樉儿这小子嘴里定然没什么好话,顿时没声好气道:
“卖什么关子,勿要先求免死金牌,说得好,咱大大有赏,说的不好,咱的铁如意还在!”
朱樉见朱元璋不上当,便直接说道:
“四弟,我不是针对你。”
“我是觉得,凡是赞同这个答案的人,都不免眼窝子浅了些,格局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