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正是上郡大营三十万守军的最高统帅,秦将蒙恬!
蒙家三代将秦,对大秦忠心耿耿。
这一点扶苏非常清楚。
而且因为他是嬴政嫡长子的缘故,蒙恬也早已选择站队,明确表态支持扶苏继位。
不过如今的扶苏还没有被立为太子,就更别说继承皇位了。
名义上,蒙家依旧听命于嬴政。
所以想返回咸阳,回到嬴政身边,就必须获得他的支持。
蒙恬一愣,下意识开口:“不知公子想与末将商议何事?”
扶苏来到军营后,为了保护他的安全,蒙恬直接将他的营帐安排在主帐旁。
方才听到扶苏账内传来惊呼声,立马就带着人赶了过来。
扶苏可是他心目当中的皇储,大秦的下一位掌舵人,不容有事!
见到眼前的“扶苏”安然无恙后,蒙恬这才放下心来。
可“扶苏”的话又让他有些疑惑。
距离扶苏被嬴政赶来上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这段时间里,扶苏很是消沉。
似乎是因为与嬴政政见不合的缘故。
来到军营后,一直都待在帐篷里。
从未主动开口与他说过话。
更别提像今天这样,主动提出想与他商议“要事”了。
不过扶苏能解开心结与自己交谈,蒙恬已经非常高兴了。
心中暗自决定,不论扶苏想与他商议什么,都要积极回应。
然而下一刻,就听扶苏开口道:“我想返回咸阳,还望将军首肯。”
蒙恬:“...”
看着扶苏那坚定,一点都不像是在开玩笑的样子,蒙恬暗自叫苦。
领兵北上前,他就与扶苏往来密切了。
经常带着蒙毅一起去找扶苏。
对扶苏的性格自然很是了解。
此话一出口,蒙恬就断定扶苏还没放弃内心的想法,想回去继续与嬴政对线。
可嬴政是什么性子?
能将扶苏赶来上郡一次,就能赶第二次...
只要扶苏不转变对儒家的态度,嬴政就定然不会退让。
他若是同意扶苏回咸阳,那可就不是父子不合的问题了。
严重的,扶苏甚至有可能失去继位资格。
而且不得诏命的情况下私自放走扶苏,嬴政一旦怪罪下来,即便他出身蒙家,从小陪伴嬴政左右,也会受到严惩。
到时候连累了整个蒙家,更是蒙恬不愿看到的...
“恕末将难以答应,”蒙恬苦笑道,“公子聪慧,应当知晓陛下派你来监军的用意。”
“何况陛下做出的决定,任何人都难以改变,不得诏命便放公子回咸阳...末将可承受不住陛下的怒火...”
说到这里,蒙恬直接拱手:“还请公子莫要再提此事。”
面对蒙恬的拒绝,扶苏也不恼,淡淡一笑道:“将军,我且问你,驻守上郡的这三十万大军,目的是何?”
蒙恬再次一愣。
他原以为被自己拒绝后的扶苏会生气。
甚至都做好了继续劝说的准备。
若不是扶苏性格执拗,也不会与嬴政闹到被赶出咸阳的地步。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扶苏不但没有生气,反倒转移话题,问起了关于军队的事情。
回过神来的蒙恬算是高兴坏了。
一向只对儒家感兴趣的公子,如今竟对兵家之事产生兴趣了吗?
若是如此,那咱可得给他好好说道说道了!
指不定就能让公子回心转意,将心思从儒家转移到兵家上来呢?
如此一来,定能缓解公子与陛下之间的矛盾。
也算是大功于秦了!
想到这里,蒙恬二话不说,直接道:“当然是抵御北方匈奴,护得我大秦万千子民之平安了!”
“同时寻找战机,收复已落入匈奴之手的河南地!”他补充道。
大秦覆灭六国,一统中原后,始皇嬴政早就看北边的匈奴不爽了。
只是碍于刚结束战事,国内粮草不足,前几年一直未曾动手罢了。
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整个大秦已然恢复国力。
粮草充足,兵甲精锐,是时候教训一下匈奴,将他们趁乱战去的河南地收回来了。
不然也不会发兵三十万,还让大将蒙恬统兵。
嬴政的目的,自然不是固守。
“是吗?”扶苏缓缓点头,随后话音一转,“那为何将军迟迟不肯动兵?”
“三十万大军啊,每日所耗费的粮草之巨,将军可曾算过?”扶苏步步紧逼。
返回咸阳的办法不止一个。
除了征得蒙恬同意,直接回去以外,第二个便是提前结束战事。
只要将大秦以北的威胁消除,嬴政自然不会让他继续留在上郡。
所以对扶苏而言,战斗越早打响越好!
这样,他就能借助已经融合的帝君之力改写历史,给这场战争提前画上句号。
扶苏的提问让蒙恬再度苦笑。
他叹了口气道:“公子,末将又何尝不知晓三十万大军每日所需粮草之巨?”
“可兵家一道,讲究审时度势,尤其是这种大规模战斗,更要挑选良机。”
“一旦出兵时机不对,就会让我秦军这三十万将士陷入险境啊!”
“末将不敢辜负将士,更不敢辜负陛下,还望公子体恤...”
这也是看在扶苏长公子的面子上,倘若换做旁人,以这番话质问他,蒙恬早就大耳光招呼上去了。
连嬴政都认同他的决定,不曾催促他发起总攻,你一个压根就不懂兵道的人哔哔啥呢?
就在蒙恬耐心解释的同时,扶苏眼底闪过一道金光。
细微的变化并没有引起蒙恬注意。
等到蒙恬解释完毕,他才缓缓开口道:“既如此,我与将军签订一则契约如何?”
“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