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兵十万,后续十万。
王颌领军十万先头部队。
再由王翦领军十万为后续部队。
一共二十万秦军,兵出函谷关。
直指赵国离石一带!
兵锋所指:
——汾水上游的晋阳城!
秦军在动。
赵军也在动。
甚至动得更快,反应更为迅速。
由李牧调兵遣将,汾水一线已经镇守了赵国数支劲旅。
这些都是赵国的精锐部队,领军的将领也都是李牧精挑细选之人。
这里面不乏跟着他一同征服匈奴人,抵御燕齐,交战过秦军的将领。
战国末期,哪怕是有强秦威慑天下,东方六国也是攻伐不断。
大大小小战斗也未断过。
为了一寸一地之得失。
交兵不少。
但是当大秦一动的那一刻。
以赵为首的燕国和齐国,也会在第一时间停止彼此的交战。
从而空出手来,不一定要联合合兵一处。
但是绝对会开始防备秦国。
此次大秦发兵前后二十万。
无疑令天下震动,六国闻之,心中一紧。
如此庞大的军队,还都是精兵,这般的实力。
六国联手一起,估计拿不出如此强大的军力。
一国之力,就能拿出二十万精兵。
六国联手起来,都没有这么多精兵!
哪怕是动员起来,也不过逼近七十万左右。
却不想,秦国除了保证有生人口在秦地耕种同时。
还能拿出二十万的常备精兵来!
无疑这是从商鞅变法以来,大秦不断吸收天下流民的政策,带来的效果。
直至今日,已经成效颇丰。
这就是大秦兵员源源不断的根基。
甚至还未动摇到大秦国本。
此时的大秦可以输许多次,但是六国任何一个国。
一次都输不起!
强秦此时不再是用兵力碾压六国。
而是强悍的国力,真正的国家综合实力。
将六国远远的踩在脚下!
大秦虎狼之师,东出函谷关。
兵伐赵地晋阳,直取汾水。
可谓是让天下震动!
虽然早已经有所准备,但是一听二十万精兵强将。
六国人都给吓傻了!
齐国反应最快,连忙召集七十多座城邑的男丁们护卫边境。
就担心那秦国一下子打得上头,灭了赵国后,转而来灭自己齐国。
同一时间齐王建,也开始按照以前一样的套路,开始派出使臣跟秦国联络——媾和!
秦国到如今都是远交近攻之策,齐国被麻痹了几代了。
时至今日,还是想着安享太平,习惯得不行。
早已经没有了齐恒公跟齐威王的霸道睿智。
所以,一门心思想的都是求和。
对于大秦灭赵一事,完全就是坐山观虎斗。
还想着能趁机北上攻燕,取得一些土地。
唇亡齿寒的道理,齐王建并不想懂。
在他看来,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坐拥雄兵四十万。
毗邻大海,齐鲁大地尽在齐国之手。
更何况齐国的富裕,也给了他足够的底气。
他可以修建更为坚固的城池,和装备更多的战车兵马。
齐王建就好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
对于天下大势,充耳不闻,闭眼不瞧。
哪怕是深知秦国在远交近攻,也依然坐视不理赵国的求援。
之前司马尚来了,齐王建拒绝,最近赵国使者来得更为频繁。
齐王建依然拒绝!
齐国国相后胜,也建议齐王,大秦吞不下六国。
更吃不掉强大的齐国,齐国依然能偏安一隅,独享太平。
齐王建听了,更信了!
齐国国相后胜,自信满满的言道:“秦军哪怕是灭赵得逞,没有五年的时间也缓不过来,秦军到时候就算从燕赵边境入齐,也得远伐燕国,打开一条后顾无忧的生道,才能逼近我大齐国境,我齐国的漳河和黄河两道天堑和齐国的四十万大军,可保两道防线——固若金汤!”
齐王建也有些担心问道:“那秦国从西边来呢?”
“那秦国就得接连吞并魏韩两国,甚至还是得先灭赵,这三晋之地秦国吞了,也才能接近我齐国边境,从西而来!我齐国,得天独厚,稳居海角,神仙下凡也休想攻破我齐国城防!”
齐王建一听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安心不已,心底里美滋滋的。
更是继续跟秦国互派使臣媾和。
不是送金银就是送美人。
秦国也依然如当年那般。
一样回赠齐王建一样的礼物。
一副很好的样子!
盟约照旧。
秦国在继续麻痹着齐国。
还称齐王建为——东帝!
如他的先祖一样尊贵。
齐王建,心中更是相信,秦国不会攻打齐国。
犯不着,更不敢。
这一次伐赵,正如那“讨贼檄文”写的一样。
乃是赵国背信弃义在先。
于公于私,确实该惩处。
齐王建不只是做到了这一步。
甚至明令禁止齐国的粮食卖到赵国去。
简直就是,打算眼睁睁的看着赵国被秦国攻打!
采取一个,袖手旁观,毫不在意的态度。
一副,与我无关,我齐王建,还是继承先祖荣耀的——东帝!
与那大秦西帝并尊,互为二帝。
而且齐赵燕本来就有仇。
可谓是世仇。
那秦国若能好好教训赵国,再出兵灭一灭那燕国。
齐王建才觉得出了一口祖上的恶气。
当年若不是六国攻齐。
燕国名将乐毅破齐。
齐国元气大伤的话。
齐国何曾只能偏安一隅这山东一角!
燕赵都该死,燕国最该死!
齐王建每每想到这事。
都不由得暗暗诅咒,希望那燕王喜跟燕太子丹,早点死了最好!
自己齐国就能挥师北上,灭了这燕国,再跟秦国合逼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