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曹操出兵(1 / 1)

次日一早,茫茫大雪已覆盖了旷野,天地间一片灰蒙,雪量虽然比夜间稍小,但依然没有停止,在北风呼啸中,打着卷,扯絮般地团团飞舞。

大雪的到来给汉军带来一片欢腾,却使匈奴军队如临绝境,大帐内,刘豹负手来回踱步,心中烦乱之极,他刚刚接到长子刘罗从并州送来的快信,曹操已亲率十万大军从太原出兵了,兵分两路,次子曹彰率三万军进攻西河郡,而曹操则亲率七万大军进攻雁门郡。

目前刘豹还留下三万军队在并州,主要集中在雁门郡,也有少量在西河郡和定襄郡,以三万对十万,凶多吉少。

刘豹就希望曹操只是摆摆样子,并非真的进攻,但理智又告诉他,匈奴军队在关内不利,曹操很可能会落井下石,要趁机歼灭并州匈奴。

想到这封快信是五天前发出,这五天内又不知发生了多少事,刘豹顿时心急如焚,就恨不得立刻撤军回并州,但汉军却在一片虎视眈眈,让他不敢动弹,再想到汉军威力强大的铁弩矢,他心中就一阵阵胆寒,若他渡河时,汉军发射两轮弩矢,所有的羊皮筏子都得沉没。

撤军不行,担心不已,刘豹心中渐渐恨起了呼厨泉,若不是他写信欺骗自己,让自己来高奴参与围剿汉军主力,他怎么可能轻易渡河西进,若他事先知道真相,打死他也不会渡河来钻这个陷阱。

刘豹越想越恨,被欺骗的耻辱和对并州的担忧使他心中愤懑难当,拔剑狠狠向桌子劈去,‘咔嚓!’将桌子劈为两段。

望着被劈断的桌子,刘豹心中怒气稍稍得到发泄,头脑中又恢复了几分理智,现在他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等黄河结冰,再过几天黄河便开始结冰,一旦结冰冻结实了,他们便可以迅速从冰面撤退回并州,只希望儿子能争气,死守关隘不出,给自己争取时间。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在帐外禀报道:“启禀大王,汉军约千余骑兵在营外挑战,要求和我们决战。”

刘豹又气又恼,对方只派千余骑兵来挑战,分明是来羞辱自己,后面一定藏有大军,想到汉军犀利的铁弩矢,他心中便没有了战意,刘豹只得忍住这口气,挥挥手道:“不战,若他们靠近,给我乱箭射之!”

匈奴大营外,马岱率领一千骑兵在破口大骂,“没有卵子的匈奴人,有种出来应战,老子们只有一千人,也要杀你们屁滚尿流!”

“你不是草原雄鹰,是草原地鼠,只敢躲在地洞里***,老子一泡尿就能淹死你们。”

有百余士兵索性从马上跳下,对着匈奴大营**,肆意大笑,对匈奴人极尽羞辱之事,若是呼厨泉的士兵,或许听不懂他们在骂什么,偏偏并州匈奴人长期在中原生活,大多懂汉话。

数千匈奴士兵气得发疯大叫,偏偏又不敢抗令杀出去,只管拼命放箭,就恨不得乱箭射死这些羞辱他们的汉军士兵,但彼此相隔两百余步,哪里能射得到?

汉军骑兵叫骂了一个多时辰,匈奴军却始终不肯出来应战,马岱便知道了他们不愿和汉军再战,一心只想撤军回去,他见弟兄们也骂累了,便笑道:“这帮匈奴人没卵子,不敢应战,咱们回去!”

一千汉军骑兵敲着得胜鼓,得意洋洋地返回三里外的大营,这时,雪却越下越大,天地间变得一片苍茫。

...

曹操终于等到了出兵的机会,当刘豹军队渡过黄河后,早已急不可耐的曹操立刻下令全军北伐,并向天下公布了‘讨匈奴檄’。

这一个多月来,曹操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刘璟和匈奴的战争已从八月打到十一月,而他却迟迟按兵不动,这在朝议引起了很大的非议,毕竟天子下诏,是他曹操为主帅,刘璟为副帅,可到头来,主帅不作为,倒是副帅在和匈奴作战。

这便使得很多人都在暗骂曹操沽名钓誉,抢夺汉王的功劳,尤其那些深恨曹操的士族,更是不遗余力地四处宣扬,指责曹操只图虚名私利,罔顾民族大义。

巨大的政治压力使曹操如坐针毡,但让他立刻出兵和刘豹决战,又不可能,刘豹有八万精锐骑兵,而他只准备了十万大军,兵力上相仿,实力上却不如匈奴骑兵,若头脑发热,出兵一战,他必败无疑。

但曹操终于等到了刘豹出兵的一刻,当斥候传来刘豹渡河的消息后,曹操立刻下令大军北上。

并州匈奴最早是支持袁绍,当袁绍败亡后,刘豹很快便和曹操达成了妥协,划定双方默认的分界线,在吕梁山以西的西河郡是以湫水为界,湫水以南属于曹操,以北为匈奴控制,而在吕梁山以东,则是以太原为界,太原以北是匈奴的属地,包括太原城在内的以南地区则是曹军的地盘。

曹操由此兵分两路,一路由次子曹彰率领,越过吕梁山,进兵西河郡,并从西河郡北上雁门郡,而曹操则率七万主力从太原城向北出兵,收复太原全郡,随即进攻匈奴人盘踞的雁门郡,并在在那里和儿子曹彰的军队汇合。

曹军一路向北行军,接连收复盂县、静乐县和阳曲县,三天后,大军进入雁门郡,直抵楼烦县,楼烦县是刘豹的王帐所在地,实际上就是刘豹的两个老巢之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小说: 大秦:让儿臣监国?父皇坐稳就行 三国军神:从街亭开始 特种兵:入伍当天,被当刺头兵 三国:我躺平后,曹操觉醒提示框 大秦:融合凯皇,灭诸子百家 复兴:从三国开始到各朝万界 大秦:大哥,我摊牌了,寡人嬴政 乱世之天命 特种兵:疯了,步兵连装备机甲? 大秦:鬼背扶苏,儒家第一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