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再谈条件(1 / 1)

曹休也看到了,官道旁分布着十几株八九丈高的大树,树冠极大,长得格外枝繁叶茂,每株大树顶上都有一个巨大的黑色球状物体,看起来很像鸟窝,但士兵们谁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鸟窝,士兵们都十分惊讶,议论纷纷。

曹休心中有些不安,这条官道他已经是第三趟经过了,尤其几个时辰前才刚刚走过,也没有看见什么鸟窝,怎么会突然出现?这时,忽然有士兵喊道:“树上好像有人!”

话音刚落,树上忽然出现了火光,哪些巨大的黑色球状物体瞬间都被点燃了,燃烧十分迅速,使官道上的骑兵们都惊惶起来,这时前方官道上也燃起了熊熊大火,截断了他们的去路,就在士兵们纷纷勒住战马之时,十几株大树上的火球忽然轰然落下,砸在骑兵群中,士兵惨叫,战马悲鸣,乱成一团。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官道上燃起了火苗,迅速蔓延,火苗虽然不大,但使战马却惊惶起来,战马纷纷前蹄扬起,恐慌地向官道外奔去,但道路左侧是一条长长的沟渠,约两丈余宽,很多战马又掉头向内侧树林方向奔跑。

火光燃起就是信号,树林内顿时乱箭齐发,五千支弩箭呼啸着射向官道上的骑兵,曹军骑兵措不及防,纷纷惨叫着落马,跌落入地上的火中,紧接着第二轮箭又强劲射来,二轮箭射出,便使曹军骑兵死伤近千人,外有弓箭威胁,内有烈火焚烧,数千骑兵陷入了极度混乱之中。

这时,官道上的火苗引发了埋在土层更多的火油,大火在一瞬间便燃遍了整条官道,形成一条一里长的烈火带,曹休拼命挥舞手臂大喊:“离开官道!快离开官道!”

千余名曹军骑兵像炸了窝一样向外拼死奔逃,这时左侧的沟壑却拦住了曹军的求生欲望,无数战马掉进了沟壑。

浑身浴火的曹军士兵哀嚎着从火中奔出,奔向树林,他们此时已经顾不得对面有弓箭伏击了,大火在他们头上、身上熊熊燃烧,很多人张开手臂,只奔跑了几步,便一头栽倒在地,大火将他们烧得蜷缩起来,几十匹战马跑得稍慢也被大火吞没,它们倒在地上打滚,惨叫不已。

树林中,庞德轻轻摇了摇头,这种惨景也未免太残酷了,但战争却不容他有怜悯之心,他咬牙下令:“继续射箭!”

一轮一轮的箭从树林中射出,很多从沟壑中爬出的曹军骑兵也最终躲不过密集的箭矢,被射倒在地上,渐渐的,两里长的官道上安静袭来,烈火也烧缓了,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

但并不是所有曹军骑兵都中了埋伏,只是近一半骑兵中伏,曹休逃出了伏击,他已被烧得失魂落魄,率领后面的两千余士兵掉头向北奔逃,但逃出不到数里,忽然一阵鼓声响起,火光四起,另一支约五千人的军队从树林里杀出,为首大将正是魏延。

他挥刀大喝一声,“敌将休走,魏延在此已等候多时!”

曹休吓得魂飞魄散,无心应战,掉头奔逃,后面骑兵纷纷跟着他奔跑,魏延率军包围冲杀,杀敌并俘虏了近千人,只有千余骑兵逃脱了追击,跟着曹休惶惶向北逃去,

魏延命令士兵打扫战场,押解战俘,士兵牵来一群群战马,足有七百余匹,魏延眼睛忽然一亮,走到一匹异常雄骏的战马前,拍了拍笑道:“这匹马不错!”

“魏将军,这匹马你就收下吧!”旁边几名将领笑道。

魏延摇了摇头,他因为不管军规吃了太多的亏,这一次他吸取教训了。

“这匹战马就献给州牧。”

他随即命令亲兵,“把这匹马收起来!”

这时,一名士兵从远处骑马奔来,士兵在马上抱拳道:“刚才州牧派人来传令,要求我们去南面助战,庞将军已经集结兵力,在前面等候。”

魏延欣然道:“请转告庞将军,我们马上就到。”

不多时,两支军队合兵一处,浩浩荡荡向南方杀去。

..........

时间已经渐渐到了五更时分,汉军停止了攻击,刘虎的五百重甲步兵也冲开一条血路,杀向山岗去了,战场上一片寂静,张辽站在一块大石上向北方眺望,神情十分凝重,他早已看见北方燃烧的火光,那一定是他们的援军被伏击了。

这时,李典慢慢走上前,低声道:“真的很奇怪,敌军完全可以击破我们的防御,但在最后一刻却放弃了,敌军的重甲步兵也撤下山岗,他们究竟是在做什么?”

张辽叹息一声道:“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就算我们出去突围,也一样被敌军包围。”

张辽话音刚落,远处传来了‘咚!咚!'的战鼓声,只见东面出现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足有数万人,而北方也出现了一支万人的军队,李典顿时脸色苍白,他看见一杆金边赤旗,这是汉军的王旗,名刘璟亲自到了。

“文远,他是.....要迫我们投降吗?”李典颤抖着声音问道。

张辽脸色如水一般凝重,半晌,轻轻摇头道:“他们逼我们投降没有意义,我想应该是用我们来向丞相交换条件吧!”

说到这,张辽又问道:“我们还有多少军队?”

“生力军八千余人,伤兵六千余人阵亡超过四千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小说: 大秦:让儿臣监国?父皇坐稳就行 三国军神:从街亭开始 特种兵:入伍当天,被当刺头兵 三国:我躺平后,曹操觉醒提示框 大秦:融合凯皇,灭诸子百家 复兴:从三国开始到各朝万界 大秦:大哥,我摊牌了,寡人嬴政 乱世之天命 特种兵:疯了,步兵连装备机甲? 大秦:鬼背扶苏,儒家第一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