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辈受教了!”
那位丹崖复又颔首,看来是真的认同了胡林翼的一番见解。
那边厢的威廉若是听到了胡林翼和这位年轻人的对话,恐怕多少会有些哭笑不得的尴尬,但是事情眼下的确是在向威廉预料的方向发展。
却说这眼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社交才是主题,未过多时,胡林翼便领着几位一望便是契丹使团的核心人物缓步上前,来在威廉身旁。
就像所有的正常脑回路的人物那样,胡林翼他们的第一社交对象理所当然的乃是腓特烈夫妇,那胡林翼虽然不通德文。
但是显然在出访之前契丹方面已经做了相当周祥的通译人才准备,一位契丹翻译正在尽职尽责的将胡林翼那口湖湘官话翻译成德语。
以威廉的那几乎可以冒充柏林坐地户的德语水准,竟也觉得那翻译的内容着实“信、达、雅”,的确是有功夫的。
这便更令威廉对这个位面的契丹倍感赞许的同时又多了许多好奇。
这个契丹,究竟是怎样的国家?
而更大的好奇则是对胡林翼本人的,就在刚才,威廉翻阅关于对方的资料。
本来,对于这事儿威廉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按照历史,这胡林翼1861年就挂掉了。
可是叫威廉意外的是,他竟然还真的就发现了一篇介绍胡林翼的文章。
快速通读下来,威廉这才初步的了解到这位胡林翼究竟是怎样的一位猛人。
在原本的历史上,对于19世纪中后叶的契丹军事人物,曾经有过这么一个讲法,叫“曾胡左李”。
而这其中“曾”指的是曾国藩,“左”为左宗棠,“李”乃李鸿章,而胡林翼便是那其中的“胡”了,而关于这四位的身份地位,则是有不同的概称,有说是“中兴四名将”,有说是“中兴四名臣”
“中兴”这个词用得或许有待商榷,毕竟那只是一段漫长黑暗历史中相对不那么糟糕的一段时间,但是那“名将”亦或是“名臣”,倒是实打实的。
和另外那三位相对出身“草根”的人物比起来,这胡林翼乃是宦官,啊不,是官宦之后。
其父胡达源是嘉庆二十四年殿试一甲的探花,官至四品京官,算是部堂一级人物。
或许是因着父亲那亨通的官运,又或许真的是因为“可成伟器”。
当时的名臣陶澍一眼就相中了胡林翼,同胡达源一番商量,便为他同自己的女儿陶琇姿定下了娃娃亲。
不管究竟是不是天赋异禀,从那以后,不管是胡达源还是陶澍都对胡林翼用心栽培,不但领着他出差公干,在学问上也颇多指点。
有如此名师执教,胡林翼便果然成了高徒,到他二十四岁那年,胡林翼便进士及第,列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算是步入了仕途。
然而这个翰林院编修,本质上算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散闲的差事,比起当年李白的那个“待招翰林”强不了许多。
如果说此前胡达源和陶澍的“名师执教”算是对胡林翼的“恩荫”,那么接下来胡林翼的仕途之路就基本要靠他自己了。
毕竟“公务员”这碗饭从来是僧多粥少,哪怕你是四品大员的儿子,封疆大吏的女婿,想要获得一个实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所以胡林翼那从闲差到实缺的“惊险一跃”,用了一个不算很光彩的手段——捐官!
这官,实话讲并不是胡林翼自己出钱捐的,而是他的那帮朋友和学生为他捐的。
大约是觉得胡林翼确实有能耐,这么大一个人才,必须得想办法上交国家的缘故。
可是不管怎么说,胡林翼对此颇为介怀,因为他觉得这官职乃是国家名器,焉能如此买卖?
只是不知道当时胡林翼有没有拍着桌子用那一口湖湘官话去骂“TMD国家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然而这官“捐都捐了”,实在盛情难却,所以胡林翼也便没有辞却朋友门生的好意。
不过他并不打算走寻常路,按照当时的惯例,捐官之人可以选择就任之地,摆明了是默认可以刮地皮弥补捐官的支出,是以大凡捐官的,总是对江浙苏杭这样的“膏腴之地”趋之若鹜。
而胡林翼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把目的地放在了贵州,一块直到后世的21世纪也很困窘的地方。
胡林翼不是傻,他是有自己的追求,他胡林翼做官,可不是图财,而是要做事的。
穷乡僻壤出刁民,崎岖而瘠薄的贵州多有匪患,这是历朝历代不曾改易的事情。
胡林翼到任之后组织百姓编练自保,继而进山剿匪,很快便锻炼出一支精兵,一时间震慑宵小,保境安民,颇有建树。
其后太平军兴,胡林翼率兵奔赴两湖与之交战,一时互有胜负。
或许是看中了胡林翼的军事才能,又或许是纯粹出于找人背锅的考虑,在武昌失守,湖北巡抚陶恩培被杀之后,胡林翼成为了新一任的湖北巡抚。
正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胡林翼之前,同太平军交战的几任湖北巡抚或死或败,无一善终。
胡林翼认真吸取其中经验教训,终于领悟湖北九省通衢,恰是契丹的十字路口,湖北战局关键不在一城一地得失,甚至不在战场之上。
而在能否将周围各省力量形成合力,所以其后他的眼光便放在了协调各路军马、理顺同僚关系和补给供应之上。
在他的协调下,性格儒缓的曾国藩和个性张扬的左宗棠终于能通力合作,又能使李鸿章在江南形成配合,如此局面方能打开。
协作与配合,这是胡林翼在湖北这个十字路口所领悟到的。
那么现在他来到了普鲁士这个欧洲的十字路口,在这里,他又会领悟到什么呢?
(求鲜花,收藏,月票,打赏,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