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奉天殿。
卯时,文武众臣排成两列,进入了大殿。
只是让所有人都感到有些吃惊的是……
高高的玉台之上……
竟然有足足三把椅子。
这最大的一座,是皇上的龙椅。
左侧的一把,是太子监国的座位。
可这第三把,又是谁的?
除了李善长隐约有些猜测之外。
众人都是一脸懵逼。
皇上、太子,算是传承。
可多一把椅子……
难道陛下是准备换储君?
平日里朱元璋有多宠爱太子,大家看在眼里。
此时此刻,也都是有些不敢置信。
右侧武将的队列之中。
燕王朱棣看向了上方的第三章椅子。
瞳孔微缩。
大哥有一把椅子,是他早已接受、更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只是,眼下,为何又多了一把?
父皇,又是准备让哪个儿子上去?
朱棣心中沉思。
不知道是二哥还是三哥。
这让朱棣心中涌向出一股莫名情绪。
地位不如大哥,我认了。
毕竟大哥是嫡长子。
还是淮西勋贵的效忠对象。
可是,二哥三哥,凭什么比我强?
我都没坐上那把椅子,他们凭什么?
朱棣的目光投向前方的老二秦王朱樉和老三晋王朱棡。
这两人,两年前的洪武十一年已经就藩。
如今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又被父皇召回京城。
父皇这是觉得太子管理淮西党乏力。
致使胡惟庸坐大。
所以把二哥三哥调回来牵制大哥?
可是,父皇,老四就在应天。
我也可以牵制大哥!
朱棣的心中满是嫉恨。
恨不得立刻冲上去,问问父皇为什么不选他!
很快,司礼太监尖细的声音就响了起来。
“皇上驾到!”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的投向前方。
第三把椅子归谁,这是在场所有人都无比关心的一点。
这一刻,很多人都不敢想行自己的眼睛。
皇上身后是太子,太子身后……
一个看起来约莫六七岁的孩童?
那孩童看起来气质高贵沉稳,贵气逼人……
可是,让他上朝,是不是有些不太好?
唯有一众藩王,如遭雷击!
司礼太监的声音再次响起。
“参拜陛下,行三跪九叩之礼!”
众人脑袋发蒙,僵硬的做着往日的动作。
“参拜太子,行三跪九叩之礼!”
有些敏锐的人,发现太子的称号之后……
没有“监国”二字了!
太子真的失宠了?
否则,为何会不再监国?
“参拜太孙监国,行三跪九叩之礼!”
司礼太监的声音,如同惊雷炸响在大殿之上!
太孙……监国!
那个幼童,是太孙?
而太孙上殿的原因竟然是……
太孙监国了?
这不是胡闹吗?
这太孙断奶了吗?
几乎有一多半的人,被这消息震惊的都忘了行礼。
知道司礼太监再次提醒,众人才赶紧行礼。
朱棣直勾勾的盯着高台上的朱雄英。
是大侄子……
他的心中,难以言喻情绪更加翻腾!
父皇对于大哥这一脉,凭什么这么偏爱?
连六岁的孩子都出来监国了。
为什么我就得不到一点机会?
甚至……
我还要去苦寒的北平就藩?
不过,朱棣心中无论如何变化。
都不敢表现出来。
只要朱元璋在一天。
只要太子朱标在一天。
他有再多的不满,都只能憋在心中,不敢表露!
这不是放弃。
朱棣知道,朝堂的大臣,是不可能任由朱元璋如此胡闹的。
有明一朝,文士言官,都是皇帝的苦主。
洪武朝这趋势虽然没有大为流行。
但,苗头已起。
朱棣心中思索的时候。
朱元璋让人宣读了一份圣旨。
圣旨之中,疯狂的夸赞皇太孙朱雄英如何少年多智、如何长于政务。
最后,提出了皇太孙监国的任命。
并且说,将在本月的十三日,前往天坛祭天,上告太孙监国之事。
圣旨宣读完,大殿之上沉默了许久。
朱元璋微微闭目,靠在龙椅上休息。
朱标虽然觉得父皇胡闹,但两人之前早已达成一致。
此刻也没有说话。
至于朱雄英,虽然是个现代人。
但这种群臣朝会的场面也是第一次剑。
正在适应。
其他人还在这道圣旨的冲击中,没有反应过来。
最终还是一名御史打破了。
“皇上,臣监察御史周观政有话说。”
朱棣心中松了一口气。
有第一个人出头,就不怕没有第二个!
果然,周观政站出来之后,很多人也跟着说话。
朱元璋仍旧微微闭目,只当没有听到。
朱雄英知道,这就是自己的考验。
监国的圣旨已经宣布。
此刻,自己就是监国!
这些臣子上奏时口呼皇上。
是不承认自己的监国之位。
而朱元璋闭目不答。
是因为认定了孙儿监国。
他对朝堂之事,自然也就撒手不管。
眼下,这就是朱雄英和朝臣的第一次交锋。
若是压服了他们,监国之事,就木已成舟。
若是没压服,日后说不定还会有所变化!
朱雄英脸色如常,说道:
“周观政,你有何事上奏?”
周观政看了下朱雄英,仍旧朝着朱元璋的方向行礼道:
“皇上,臣监察御史周观政有话说。”
朱雄英微微凝眉。
朱标见状,心中有些挣扎。
朱雄英毕竟是自己的嫡长子。
此时局面,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过于棘手。
正要说话,却看见朱元璋微眯的眼睛转了过来。
朱标沉吟了片刻,还是没有开口。
朱标心中唏嘘。
“雄英,不是爹不帮你。”
“爹知道,你的才智,足以监国。”
“但你的年龄终究是个问题。”
“眼下这一阵,你若过关,就是海阔凭鱼跃。”
“若是不行,你还是爹的嫡长子,是皇太孙!”
即便是他,也是二十多岁才开始跟着朱元璋参与朝政,
对于朱雄英来说,这样的考验,来的还是太早了。
朱雄英眼神在大殿上转了一圈。
大致有两类人。
一类是和周观政一般,跳了出来。
直接质疑皇太孙监国之事。
而另外一部分,也多是旁观。
除了自己的舅老爷蓝玉跃跃欲试。
就连大部分淮西勋贵,都是紧皱眉头。
显然是没搞清楚朱元璋这道旨意的目的。
打算先明哲保身了。
很好,这就是我要面临的大明朝堂么……
朱雄英眼神微凝,一道精芒闪过!
……
感谢各位大佬支持!
小作者再次请求鲜花、评价支援!大佬们求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