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柒听有人说魏延有反骨,循声望去,发现是贾诩说的。
“呵,您也会看面相啊?这算是抄袭吗?”
贾诩有些摸不到头脑,为何会说抄袭啊。
“丞相多虑了,贾某只是觉得魏延确实是反骨之相。”
曹柒倒是洒脱:“文和不用怀疑,他是名忠心之将,况且我等现在缺将领,他不弱的。”
说到这里,贾诩也不再置疑了。
曹柒确信所为反骨是无稽之谈,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好青年,这种没有根据的判断是不会信的。
况且历史上魏延也是一员猛将,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重用,至于后世编造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那就是无稽之谈。
刘备时期,攻下汉中后,众人都以为会让张飞坐镇汉中,最后刘备让魏延督汉中,拜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这可是守边疆的重要职位,全军上下都很奇怪,为什么是魏延。
当时刘备还问了魏延,对这个汉中太守的职位有什么看法。
魏延豪情万丈的说:“如果曹操率天下之众而来,我请命为大王拒之。若曹操让一偏将率十万人来,我请命为大王吞之!”
气势很足,后面也证明了刘备识人确实厉害。
这样一个猛男,又受到刘备慧眼识珠,怎么会谋反?
刘备称帝以后,迁镇北将军,四镇之一。
诸葛亮总揽朝政以后,魏延率领前军,并且领凉州刺史,后来跟随诸葛亮北伐,大破魏军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
非常漂亮的一战,从那以后,拜征西大将军,假节。
这个官职可不低,而且假节,权力非常大,可以说是只比诸葛亮低半级。
这也证明了诸葛亮和魏延关系至少是和谐的。
诸葛亮死后魏延更是悲壮,诸葛亮说如果魏延不听号令撤退,就随他去。
魏延觉得北伐大计不能因为一人之死而放弃,坚持北伐。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魏延是一定忠于刘备的,当年的知遇之恩始终没有忘记。
毕竟那个时候支持北伐的人不多了,他是除了诸葛亮以外北伐最坚定的!
可惜后来于杨仪争权失败,毕竟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可以庇护他,死后就只能看魏延自己的关系网了。
于是,魏延毫无疑问的失败了,独自逃跑之时,仍然不愿意投靠曹魏,后来被杀。
可以说魏延的忠心,在他被刘备任命汉中的时候就确立了,反骨一说无中生有。
此时的曹柒手下无法获得骁将,魏延的到来自然值得珍惜,更何况刘备一次惊艳四座的提拔,就忠诚一辈子的人,曹柒是绝对信任的。
于是,魏延编入高顺军队,毕竟现在军功低,需要累积战功,而且陷阵营适合他这种莽撞的骁将。
徐晃编入了赵云军,两人性格有所相似,平时都比较谦和,作战的时候冲锋在前。
……
军队的将领越来越多,期间也有一些人才来投靠,不过都交给朝廷安置了,自己这里勉强让贾诩总管内政。
虽然他很不情愿,但依旧做好工作。
“丞相啊,处理政务非我所长,贾某还是喜欢在军营,当年也是武将出身的,讨虏校尉呢!”
“文和你这就不对了,能算天下,却不能管理好洛阳、弘农两地?”
贾诩非常理直气壮地说:“确实难,需要抉择的地方太多了,多数时候都在浪费时间,那群刁民和世家大族那叫一个气人!”
这东汉的世家确实很麻烦,这些大家族很多到了唐朝才没落,也就是说生命力极强,整个魏晋南北朝乱作一团。
他们依旧屹立不倒,总是能残血复活。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来看。
以家族为整体奋斗的群体,从来不曾弱过,就好像后世科技时代,依旧有许多企业甚至国家都是家族式管理的。
这可以说是小群体人类所能凝聚出最大力量的方式。
也就是说,他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存在方式。
所有国家都会进行压制,但是依旧存在,只能说遏制他们富不过三代,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他们造成的危害就会减小,也会带来利益!
这也是曹柒的打算,不过没有相应实力之前不会这么做的。
所为强龙不压地头蛇,目前他们是地头蛇,自己还不是强龙。
但是对于贾诩的态度还是批评的。
“岂不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贾诩反驳:“大丈夫当扫天下,岂能限制于一间小屋?”
曹柒无语。
这下两人的话成为了典故,曹柒肯定想不到,自己这么一问,把后世某人的典故变成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