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增解释道:“大将军此次招外兵入洛阳,后果实难预料,我不过是早做防备罢了,若是洛阳的局势安稳那自然更好;若是出现动乱,我也能安心。”
荀攸默不作声的点了点头,陷入沉思之中。
段增接着问道:“对了,公达今日前来,不知有何要事?”
荀攸沉声道:“叔益,某今日前来其实也没别的事情,主要还是对当前的局势有些拿不准,想找你商议一下;不过如今看来,你对眼前的局势不怎么看好啊!公业也与你一样,对当前局势很悲观,他已经决定要辞官了。”
公业便是郑泰的字,他被何进授予侍御史一职位;之前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决定征外兵入洛阳,郑泰就曾激烈反对过,可惜何进却不听。
段增摇头道:“公达才智过人,岂能看不出眼前的局势?大将军此次的决定的确有些欠妥;依本朝之制,除非京城遇到战乱需要各地之兵前来勤王,否则外兵是不能随意入洛阳的;如今天下本来就动乱,大将军又征召外兵前来,尤其是董卓此人桀骜不驯,等他到了洛阳后,还指不定会发生什么事呢!”
荀攸皱眉问道:“叔益可有办法劝阻大将军?”
“没有!”段增毫不迟疑的答道。
荀攸迟疑了一下,接着问道:“若是将顾都尉他们也召入洛阳……”
他话还没说完,段增便摇头道:“就算将顾景他们都召入洛阳又能如何?若是洛阳发生兵乱,即便有顾景他们,也改变不了大局。而且,大将军和袁绍他们都不会允许的。”
“大将军为何不允许?他不是素来都很信任你吗?”荀攸愣了一下,惊讶问道。
不过随即他就反应过来,苦笑道:“某却是忘了这一点。”
段增虽然是何进的亲信将领,不过这一次何进招外兵入洛阳,却没有将段增的旧部顾景他们也召来,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为了平衡。
毕竟何进也不是傻子,不可能让手下人掌握的兵权比他还要大。
这一次何进虽然接受袁绍的提议,召外兵入洛阳,不过他也没有彻底傻到家,他所征召的军队也是分为几方将领,每一方将领带来的军队都不多。
比如王匡、鲍信、桥瑁、丁原等人,各自所带的军队都只有数千人,而董卓所领的军队兵力虽多,但何进却只允许他带领三千步骑军前来,由此也可见何进的谨慎。
在他看来,只要将各方将领带来的军队数量限制在三五千人左右,那么洛阳的局势就不会有大变。
而段增作为西园新军的下军校尉,掌控在手中的军队原本就有五千余人,此外右助军校尉赵融还是段增的旧部,典军校尉曹操则是段增的好友,若是再把段增的旧部也招到洛阳来,到时候段增手中掌握的兵权就有些太大了。
即便段增是何进的亲信,他也不可能让段增一家独大,宁可征召其他将领,也不会让段增的旧部来洛阳。
而袁绍的想法也差不多,他也不愿让段增一个人掌握太多兵权,所以也没有提及此事。
当然,段增也不愿将自己的旧部带来洛阳,毕竟他与董卓不同,董卓可以肆无忌惮的把持朝政,不可一世,段增却不行。
他若是将自己的嫡系军队也带到洛阳来,到时候反而会各方掣肘,让他束手束脚,难有发挥的余地。
看了荀攸一眼,段增觉得他今日似乎有些反常,看上去心事重重的,思虑也没有往日那么敏捷,这完全不像其风格。
段增念头一转,便想明白,无非是忧虑过所引起的。
以荀攸往日的从容淡定,不管身处什么险境,他都能神色镇定,泰然自若;但现在的他却已经将忧虑展现在脸上了,这足以说明其对眼下局势有多么的失望。
想明白这点后,段增宽慰道:“公达也不必太担忧,毕竟各方将领带来的军队加起来也不过万余人,而洛阳城中的禁军兵力却多达五万余人,想来局势也未必就会太差。”
荀攸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过了片刻后便起身告辞。
段增也不挽留,亲自将他送出府门。
望着荀攸的远离的背影,段增心中感叹,即便是荀攸这等智谋之士,居然也有如此失态的时候,如此可见当前局势是多么的令人失望。
不过对段增来说,越是如此反而越好,若是东汉朝廷还有重振的希望,那大家都去辅佐朝政去了,段增还有什么争夺天下的机会?
也唯有当东汉朝廷彻底无法挽回后,像荀攸这样的智谋之士,才有可能为段增所用。
……
离开洛阳的决定作出后,段府上下立即行动起来,除了少数下人要留下来负责看守府宅外,其他人都开始为离开洛阳做准备。
不过,蔡琰在得知段增还要继续留在洛阳,而顾岚也因为临盆在即不能远行,所以她也主动提出要留下来照顾顾岚。
段增虽然多番劝说,却是难以改变她的主意;而且顾岚的确也需要有人照看,所以也就答应了。
这样一来,除了段增三人和其他少数几个随从还留在洛阳外,其他家人都将尽快离开,由典韦亲自带着五百人护送前往平阳。
几天之后,整个段府就变得空荡荡的,难见人影,甚至连个端茶送水的下人都没有,所以段增干脆带着蔡琰和顾岚二人搬到他老师蔡邕家中去住,如此当段增不在家中时,至少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