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去不去,不去我安排你兄弟去了?”
“去,正好见见这位太子。”郑森斩金截铁道。
郑芝龙满意的点了点头,自己七个儿子里面,他最看重的还是郑森。
不但勇敢,也有手腕,加上那种坚韧不拔的性格,更是让他觉得,郑森以后绝对能做出一番大事。
“这次过去,我会安排两个南景的太监,他们都曾见过朱慈烺,是真是假,到时候一看便知。”
“记住,如果真是朱慈烺,那你的态度一定要恭敬。”
“哪怕是他让你做个小兵,从头干起,你也不要有任何的怨言。”
“带过去的那些水兵,粮食,财物,船只,也可以全部交给他。”
“你既然愿意投靠过去,那么就要全心全意的辅佐他。”
“如果那朱慈烺真是明主,得了天下,看在你的面子上,想必也不会亏待我们郑家。”
第二天。
码头上,郑森正在指挥青壮,搬运货物到船上。
不远处,密密麻麻的船只,已经开始出发了。
这么大的动静,当然瞒不过外人,郑芝龙便宣称这支船队是去倭国做生意。
对此,那么官员们也没怀疑。
毕竟郑家本来就是海上崛起的势力,船队经常来往于倭国,李朝,东番等地。
退一万步说,即便有官员怀疑这是郑森想要投靠朱慈烺,也完全没有办法。
只因时代不同了,相比明国初期,武将的地位已经提高了很多。
尤其是四大军镇嚣张跋扈,更是起了一个很坏的带头效果。
南明底下的其它武官也跟着嚣张起来,对于文官的命令,往往也是阴奉阳违,消极怠工。
至于实力强大的郑家,这些南明官员就更难管理了。
就在郑森忙碌的时候,他注意到码头上多出了很多读书人。
听到这些人的交谈,他才明白,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秀才或者童生这类底层读书人。
因为听说大明太子朱慈烺在旅顺出现,一个个带着行礼家眷,准备投奔过去。
反正他们在南明也不受重视,去了旅顺,即便只是做个小吏,只要朱慈烺发展起来,他们的地位也会飞速提升,甚至有机会封侯拜相。
至于地位更高的举人,进士,则还在进一步观望。
毕竟旅顺太小,说不定哪天就被清军夺回去了。
“民心所向啊。”
郑森看着更远处,陆续赶来的读书人,感慨道。
朱慈烺是太子,这是大义。
占据了旅顺,这是实力的展示。
可以想象,如果朱慈烺再对清军取得几次大胜,就会有大量的底层读书人过去投靠。
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
三天后。
郑森在王成鸿的带领下,来到了旅顺城。
刚来的时候,还闹了一个笑话,王成鸿看到那密密麻麻的船队,还以为是海寇打过来了,吓得差点去旅顺搬救兵。
后来在郑森的解释,这才知道,此人是来投靠殿下的。
这不由让王成鸿感到有些骄傲。
郑家的威名,他也有所耳闻。
如今主动投靠,可见殿下的威名,已经渐渐传播到整个天下了。
刚进入旅顺城,看着整洁无比的街道,闻着毫无异味的空气,郑森眼中满是惊奇。
太干净了。
街上一点垃圾,粪便都没有。
这就很稀奇了。
他走南闯北这么多年,去过很多城市,哪怕是京师或者南景,街道上往往也有很多垃圾,而且充斥着异味。
尤其是到了下雨天,更是一言难尽。
眼前的城市虽然不大,也不繁华,但干净程度远超他所见过的任何城市。
似乎是看出了郑森眼中的惊诧,王成鸿脸上也是有些骄傲,“这里之所以如此整洁,主要还是殿下治理有方。”
他指着一群迎面走来,穿着统一制服,提着哨棍,腿脚似乎有些不便的人说道,“这些都是当初攻打旅顺的勇士,因为受了伤,现在落下了轻微的残疾。”
“他们很难再长途行军,也无法再耕种土地。”
“为了避免他们的生活陷入困难,殿下组建了治安队,人员从伤残老兵中挑选。”
“他们平时负责治安,每月都有一两银子的工资,主要负责当地治安,捉拿盗贼,以及禁止任何人在街道上倒垃圾,随地大小便,”
“你是不知道,当初旅顺那叫一个臭烘烘的,我都是捏着鼻子进来的。”
“里面更是乞丐遍地,扒手无数,哪像现在这样。”
就在两人说话的时候,不远处一名读书人打扮的青年,正牵着马走在街道上。
很明显,他也是得到朱慈烺在旅顺的消息,前来投靠的读书人。
“等等,你不知道城内禁止带马上街嘛?”
一名治安员当即拦住年轻人道。
“这位军爷,小人初来乍到,有不懂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读书人以为治安员要讹银子,当即从怀中摸出一块碎银子,就要递过去。
治安员看都没看一眼,耐心的解释道:“马匹在街上很容易随地大小便,滋生疫病。”
“城门口有马站,那里可以专门存放马匹,我可以带你过去。”
“那我的马要是找不到了怎么办?”
年轻人紧紧抓着马绳,生怕这是什么骗局。
这匹马可是他几乎全部的身家。
“那你自然可以找官府赔你,如果你还不信,也大可离开旅顺。”治安官道。
年轻人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在治安官的带领下,向着马站的方向赶去。
中途那匹马果然拉了不少粪,不过很快就被其他治安员装入粪桶带走,街道上又恢复了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