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赢政摆了摆手,众人紧随其身后,开始巡视水渠。
看了一眼自己侧后方的扶苏,秦王嬴政脸上浮现出了一抹笑意,“扶苏,你怎么来工地上了?”
长公子扶苏恭敬回道:“此水渠事关我大秦国运,关乎关中百万黎民苍生的福祉。
儿臣这次过来,一来了解下工程进度,看看有什么地方,能尽上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来,学习一下水利方面的知识。
这样的机会可谓是千载难逢,想来之后还会有用得上的地方。
儿臣也希望能为大秦做出自己的贡献!”
不愧是三好学生扶苏。
听完扶苏的回答,赢贤都忍不住想要为他点赞了。
秦王嬴政面露喜色,“好,好啊!作为长公子就该当有这样的觉悟和担当!”
闻听秦王赢政的肯定。
扶苏脸上难掩自得,扬起下巴得意的看了一眼身后的赢贤。
让他有些失望的是,赢贤此时并没有看向这里。
而是如同春游一般,在那里优哉游哉的左顾右盼。
昌平君不失时机的附和道:“长公子扶苏一直与大王心意相通,早两日就已经来到了工地上。
虚心学习水利知识,还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建议。”
跟随的官员们都是连声附和,点头称是。
“长公子扶苏不是那种夸夸其谈之辈,是一个埋头苦干的实干家呀!”
“没错儿,臣下对长公子扶苏的实干精神,深表佩服!”
“长公子扶苏这几日可谓废寝忘食,我辈楷模!”
秦王嬴政倒是并未多言,开始仔细观察水渠的工程进度。
不得不说,亲临这样的工程现场,还是很让人内心震动的。
密密麻麻的劳役工人,凭借着肉体之躯。
在大地上,硬生生开凿出了这样一条气势恢宏的宽大水渠。
任谁看到了,内心都不免心潮澎湃。
“郑国,这水渠是否能按照既定时间完工!”
秦王嬴政对这条水渠是越来越期待了。
可以说,这条水渠的重要性能跟自己打造的百万雄师相提并论。
作为一代雄主。
秦王赢政知道一扫六合的战争,可不单单是正面战场的兵锋相击。
更重要的是靠强大国力进行支撑的。
百万的虎狼之师啊!
那就是百万张嗷嗷待哺的嘴巴!
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供应,那么一扫六合的伟业,根本无从谈起。
看着水渠正在一点点成型。
秦王嬴政更是有些急不可耐了。
真希望这个水渠能够早日建成,唯有如此,自己才能免于后顾之忧。
郑国一溜小跑的来到秦王嬴政跟前。
“回禀大王,按照原定计划,水渠将在明年年底通渠竣工...”
说到这里,郑国的脸上露出了一些纠结之色,“可是...可是...碍于民力稍缺,可能要等到后年初夏,能够...能够完成。”
听完了郑国的汇报,秦王赢政的脸色沉了下去。
不止是郑国,以昌平君为首,负责监工的大臣们也是面露紧张之色。
“大王,如今我大秦需要民力的地方太多。”
昌平君硬着头皮,上前解释道:“巴蜀的驰道需要用人,北方防卫匈奴的城墙同样征调了大量民夫。
边关之处为了防范六国,更是征调了几十万的兵卒。
这一切,我们都和朝中主管的大臣商议过。
也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平日还好。
要是遇到了春耕时节,那么确实是毫无办法。
所以水渠的完工或将推迟一年,还望大王恕罪!”
跟随的大臣们也是纷纷进言道。
“大王,昌平君所言非虚,我等已经竭尽全力,奈何民力确实不足。”
“大王明鉴,当今天下没有任何一国,可以完成大王如此壮举,如今我大秦举全国之力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实属不易!”
“还望大王体恤臣下,宽限时日!”
“还望大王体恤臣下,宽限时日!”
看着胆战心惊的大臣们,长公子扶苏也是上前劝言:“父王,春耕是关乎国本的大事,耽搁不得。
如果征调民力过多,误了春耕,恐对我大秦根基造成动摇,还望父王三思。”
秦王赢政沉默不语。
这些臣子说的话,他嬴政又怎会不明白。
确实如他们所说。
平时倒也还好,可是遇到春耕时节,人力将是捉襟见肘。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比春耕更紧要的事情了。
一旦误了农时,那可是关乎国家命脉的。
可是...
可是秦王赢政不甘心。
水渠早一日完工,大秦百姓就能早一日受到福泽。
水渠早一日完工,就能早一日开启自己荡平六国,还天下苍生太平的鸿鹄之志。
难道就真的没有解决之策吗?
对于这个问题。
秦王赢政跟臣下商讨过很多次。
可是最终的结果都是另人失望。
这个问题如今看来已是无解!
“父王,儿臣倒有一个办法,或许可行,或可解如今的困局。”
随着淡然的声音响起。
大臣们均是瞠目结舌的看向三公子赢贤。
惊讶的表情不一会儿的功夫,又转换成了嗤之以鼻。
这个三公子也太喜欢出风头了。
可是他这样的言论,明显是哗众取丑!
你有办法?
大言不惭!!
朝中那么多经世之才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你一个初来乍到,不明症结的黄口小儿,真是张口就来。
也好!
今天我等倒要看看,你这个夸夸其谈的秦国公族叛徒到底能有什么办法!
大臣们心怀鬼胎的想到这里。
面色均是忍不住一喜。
毫无疑问,如果今天三公子赢贤呈口舌之快,暴露了自己只是夸夸其谈,而无真才实学的本来面目。
这样的结果,必然招致秦王嬴政的厌恶。
这样的结局,是他们现在最为期待的。
昌平君熊启似笑非笑的看向赢贤,“哎呀,不愧是三公子!
快快将你的妙法告知大王吧,也好解决我等燃眉之急。
王上,三公子如果真有解决良方,臣以为当重赏!”
昌平君顿了顿,接着阴阳怪气的说道:“不过,如果愚弄了大王和各位臣工,臣以为当重罚。
只有如此,才符合我大秦赏罚分明,以法治国的国策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