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与荀谌闻言,将那手稿接入手中。
刘起的目光则是落在他们身上。
虽说屯田制在洛阳施行极为顺利,甚至因此挽回了许多流落的百姓。
但制度这东西,也分地域,并非说一策通万法。
两人站在一侧,一同观阅着这一份“屯田制”。
荀谌目光闪烁,脸上流露出几分震撼。
他极度欲开口,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请恕友若愚钝,不敢断言。”
这其中的制度,无比的完整。
在洛阳发挥出极大的反响。
其中洛阳遭受董卓荼毒事其中原因之一。
无数的流民别无选择,只能前来耕种。
至少,这比活活饿死要好太多了。
这其中因素良多,荀谌也不好说出。
对比起内政、军事,荀谌在外交以及谈判上其实更加擅长。
他并未开口评价,而是将目光落在沮授身上。
不因为其他,之因荀谌自知,他不如沮授。
刘起同样也知晓这一点,所以特地将沮授留下。
在前世之中,能够让曹操大呼“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的人。
沮授之才,可想而知!
何况,他在冀州,也算是闻名的士人。
沮授目光落在屯田制上许久。
屯田制、官牛、官私对半等字眼出现时。
他便会眼前一亮,下意识的点头。
双眼中的赞赏之色也丝毫不掩饰。
可屯田制终究不是完美的制度。
其中还是有着些许缺陷。
良久,沮授才开口说道。
“主公,我有一言不知当讲否。”
刘起摆手。
“公与但说无妨。”
沮授沉声说道。
“若是在冀州实行屯田制,有两不利。”
刘起挑眉,他有些意外。
没想到,这沮授竟然真能说出原因来。
“哪两不利,公与请讲。”
沮授微微点头,继续说道。
“其一,冀州丰饶,商贾来往之人诸多,且冀州不乏耕种农户。”
“若是施行屯田制,虽说会吸引更多的百姓前来耕种,但对于冀州而言,税收谷物反而少了许多。”
“其二,冀州虽有许多余地,但若是稍许偏僻,便要面临另一个情况。”
刘起对冀州虽有了解,显然不及沮授知情。
“什么情况?”
沮授沉声说道。
“黄巾余孽,黑山贼的光顾!”
“这一支黄巾贼,于冀州、并州和司隶三州交界处诸山谷活动,祸害已久。”
“此前遣将讨伐数次,也未能根除。”
“每次只是荡平百余人而已。”
刘起点头,心中对于沮授也高看了几分。
此人谋略或完全不输荀彧。
那黑山贼,他也听闻许久,环顾与三州交接之处。
三州之人都曾遣人讨伐,都无功而返。
黄巾之乱自中平元年(184)起,当时刘起仅凭三个月便平定祸乱。
可天下依旧有不少残党依旧活跃在山野之中,如同贼寇一般。
这也算是黄巾贼毒瘤的原因。
刘起反问道。
“那公与觉得应当如何?”
沮授笑了笑,作揖将屯田制返还给刘起。
“如何,主公这‘屯田制’中不是早有答案么?”
“主公之慧,倒是让在下刮目相看。”
刘起同样微笑。
“公与倒是看的详细。”
在这屯田制中所书,其实有两类。
一种是民屯,而另外一种则是军屯!
洛阳所推广的便是民屯。
一经推广,洛阳内外无人不知。
此事甚至不用他去宣传,甚至邻郡都知晓。
而另外一种,则是军屯。
在这“屯田制”中,刘起只写了寥寥几笔。
军屯顾名思义,就是直接让闲置的士兵去种地!
其中细节,其实与民屯大致相同。
以六十人为一屯,军民一起,这种情况能够最大效率的屯粮。
而且,军屯之地,怎会惧怕那些黑山贼。
若是敢来,提刀便干。
这一举动甚至能够减少这些黄巾余党前往冀州作乱。
刘起点头。
对于粮草这一方面,他还是极为关注的。
哪怕这冀州号称天下粮仓,屯粮百万石。
可在战争面前,这个数值根本不足一提。
他非常清楚,天下动荡之后,一段时间谷价甚至能够暴涨至万钱一石。
“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汉书·高帝纪》
所以粮草,必须要越早屯越好。
刘起看着沮授说道。
“既然如此,便在冀州试行军屯制。”
“此事,便交由公与你来负责。”
沮授作揖。
“公与领命!”
刘起点头,摆了摆手。
两人这才作揖离去。
他来到了屋外,他看着带着有些阴霾的天空,眉宇之间有些忧郁。
自董卓西迁长安之后,天下便安静了下来。
不过刘起却知道,这看似平静的天下,却是暴风雨的前夕!
这一切都是只是开始。
幽州公孙瓒,青州袁绍,荆州刘表、孙坚等。
不到半年,天下各地都将起争端。
刘起虽说足不出户,却一直掌握着各地的情报。
他叹息,抽出了手中的中兴剑。
先帝生前毕生心血,羽林影卫确实罗网了天下。
可这天下,如今却早已乱了。
刘起摇了摇头,将手中长剑收回,朝着外面走去。
此次前来冀州,见有荀谌、沮授这般人物,他倒也放心许多。
如今刘备应该还在常山郡募集兵勇。
在等刘起处理完,甄氏商会事宜之后,便可将其召回。
接下来天下将乱,也该让其准备应对接下来的诸多事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