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了色的纸张已经铺开,孟姜女也已经把墨研好。
苏逸望着纸面,却是犯起了难。
他前世一个理科生,要说让他背几句古诗出来还有可能,让他掏出几联出色的对联,他可就没招了。
思来想去,琢磨了半天,苏逸也找不到合适的对联。
“罢了,写一句诗算了。”
想了很久,苏逸换换提起笔来,写下了他觉得比较适合他目前想法的两句诗句。
随着苏逸手下笔杆的行走,诗句跃然于纸上。
随着他的书写,孟姜女轻轻的念诵出来。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念完以后,她轻轻闭上眼睛,细细感受着诗中的韵味。
先秦时期就已经有诗歌的存在,不过这时候的诗歌常常用来反应劳动、爱情、战争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像苏逸写下的这种诗句,孟姜女还是第一次见到,眼里满是新奇。
苏逸写完后,横竖看了半天才满意的将笔放下。
至于横批,以苏逸的文化水平,自然是写不出来。
在决定写诗句的时候,他也就不打算写横批了。
苏逸的字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练习,已经颇具美感。
在等待墨迹晾干的时间里,苏逸去熬了一小桶浆糊。
待到墨水干了以后,他喜滋滋的拿着两句诗,用浆糊贴在了大门外头。
“恩公这首诗歌怎么只有两句?”
孟姜女不解的问道。
在这个时代,诗歌都是百姓们切实经历过的事情,被写成了诗歌传唱。
是以,这些诗歌都是完整的讲述了一个故事的。
但苏逸这两句却不是这么回事,不含任何的故事,反而只是抒发了他的想法。
苏逸挠了挠头,有些尴尬的说道:“以前在各地游荡时听人唱过,只记得这两句了。”
“原来如此。”
孟姜女闻言只是轻轻点头,倒也没有怀疑,反而琢磨起这两句诗句来。
……
时间总在不经意间溜走,不知不觉,元旦很快就过去了。
这些日子里,苏逸正在研究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即使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只需要将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之后就可以开始印刷。
说白了,这东西其实就是把无数个印章按照书籍里文字的排列顺序而排列,然后上墨水,再印到纸上就成了。
限制这个东西诞生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想象力。
印章这种东西在秦朝时就已经存在了,不过从来没有人想过用它来印刷文字。
不过这也和秦朝没有纸张有关。
这个时候文字的主要载体还是竹简,对于大量文字的运用并没有要求,是以也不可能诞生出印刷术。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苏逸已将通过老黄之手,把造纸术传播了出去,大秦的书写载体很快就能够由竹简过渡到纸张。
这时候,印刷的需求自然就出现了。
在目前,有了纸张以后,各个学派都忙着将自家的经典和知识理论等抄录到纸张上。
这个时候各学派所采用的方法自然都是手抄。
通过人力来抄写,不光费时费力,还容易出现错漏。
苏逸这时候退出印刷术,相信会得到不少人的喜欢。
苏逸倒腾了半天,放弃了。
这木活计,没点水平很真做不出来。
苏逸正琢磨着是不是出去找个木匠,这时候,门口传来了惊讶的声音。
听着熟悉的声音,苏逸将手头的工具一扔,小跑着到了门口。
“老黄你怎么来了,不用忙的吗?”
苏逸一见真是老黄,顿时惊讶起来。
按理来说,老黄位高权重,这个时间应该很忙,是没时间过来的。
想必是特地过来一趟,苏逸怎能不惊喜。
来到门口,就见老黄站在门口。
他身后除了苏逸熟悉的副将魏谷,还站着一个他不曾见过的人。
正是这个人与老黄一同看着门口的两句诗,惊讶出声。
“怎么,我没事就不能来看看你吗?”
见到苏逸,始皇帝一时也忘了刚刚还想询问苏逸他门口贴的东西是什么。
此时的他正忙着和苏逸谈论学堂的事情。
这一幕让跟在身后的李斯人傻了。
饶是始皇帝已经提前打过招呼,但在苏逸出声的时候,李斯的眼睛还是直接就瞪得老大了。
此时再听到始皇帝出声,他僵硬的把脑袋转过去,看向一旁的魏谷。
魏谷只是忍笑,因为他此时也没法出声解释。
苏毅道:“能能能,自然能,快快请进,别看那玩意了,这两句我路上听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