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可不是傻子,让他远征?不付出点代价,他会干吗?
李正立即电告大总统,无论是八路还是国军,都是中原人民,一奶同胞,远征军又是为国出战,他不会见死不救。他可以帮忙,但前提是,要了解实际情况。
这个要求不过分,于是,大总统派何应钦立即和李正会面。
何应钦不敢怠慢急匆匆赶到已经回师太原的李正部队,会见李正。
经过何应钦的介绍,李正才有所了解。
缅甸的地形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成以首都仰光为中心的下缅甸和以瓦城为中心的上缅甸。
从远征军的军事角度分析,下缅甸应该以仰光、勃固、毛淡棉为支点,在海军的支援下形成三角防线。
而上缅甸则应该形成以瓦城、腊戌、景栋为支点的三角防线。
这两个三角防线的连接点就在同古和其右翼的卑谬。这两个点平行地卡在上、下缅甸的两条通道上,可称其为咽喉要道。
如果中、英两国有机动性较强的充足兵员投入,那么守住上下缅甸的两个三角绝非难事。
而日军在攻占缅甸的打法也基本和远征军的打法一致。
如果中国军队能够早早入缅,熟悉情况,构筑阵地,协调好指挥,日军要破开毛淡棉-勃固-仰光这个三角地带恐怕就难了!即使日军动用重兵或动用海军,也很难奏效。
过均可已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中、英军队也可从容退至上缅甸中枢瓦城,甚至退至腊戌八莫密支那一线。那时候就可以增调或是集中兵力,缩短战线,既可以与敌决战。
其时,日军在东南亚战线已经过长,兵力己经不够使用,各地增兵有限。
如此一来,一旦形成持久战,对日军极其不利。
然而,那个在中东战场被德国人打下来,又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日本人痛打的美英荷澳盟军总司令,现任驻印军总司令的韦维尔虽然自己狗屁不是,却依然瞧不起中国人。
因为中原这个地大物博的疆土,曾经被他们动动小指姆就打得赔款割地求饶!那些数量众多道貌岸然的中原大官小僚无不自私腐败!怎能成为绅士之国的战友?!更何况缅甸人早就对中原人心生反感、歧视和不屑,甚至强烈呼吁把中原人赶出缅甸。在此种情路况下,英国人怎敢把数量众多的中原军队放进来?
而就是在这种热脸贴冷屁股的情况下,中原远征军自告奋勇的来了,而且还挺认真,真心想帮助缅甸。
中美英三方各怀心思,就像三泡尿尿不到一个壶里似的,结果必然不会尽如人意。
英国人的猜疑和战斗意志低下,美指挥的扯皮,造成了这次行动的迟缓和各种政治图谋的掺和,致使难以短时间内形成理想的军事战略态势!
而此时的德日法西斯有如天助,一路破竹,几乎战无不胜。
另外,日军占据着漫长的泰缅边境出入干道。
而有些日军荧惑的缅甸人还做梦想着依靠日本人争取民族独立呢?他们给日军带路、提供情报信息。
中原军队一来,对于缅甸人来说,就像猫抓耗子,多管闲事!
于是,大好的时间就这样白白的流失了!
终于,经联合国居中斡旋,两个月后,国军才进入缅甸,防御缅泰侧翼景栋。
这也就是国军,要是换成李正部队,早就转身走人了。死你妈去吧?亡国才好呢!管咱鸟事?不识好歹的东西!
五万国军开赴景栋,接防英缅驻军。
此时,败局已定,仰光危机!
也就是说,人家是感受到了危机,并且知道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才允许国军入境找死的。
最宝贵的时间,给耽误了。国军进入缅甸,等于钻进了人家设计好的圈套里。
在国军被拒入缅的同时,日军在毛淡棉,勃固当面的泰国边境集结了大量兵力,与英缅军队展开激战。
日军飞行团一开战就展开了空中打击,缅英空军升空拦截。只是,不敌日军空中力量,大部分飞机被毁。
日军进攻土瓦、耶城。
两城英军略作抵抗之后,就从海上撤退至仰光。
随后,日军主力兵两路,越过泰缅边境,攻击毛淡棉。
毛淡棉守军是英军和印军,两军在给日军一定的打击后,却为了防止被围,最终放弃毛淡棉,而退至巴安及比林一线。
英印军队的两个赶来增援部队还不知道想要解救的对象已经逃逸。结果,遭到日军伏击,英印军队不得不丢下一地尸体向锡唐河撤退。却不料日军一部已经设伏锡唐河。
两军激战,英印部队败北。
锡唐河上有一座大桥,两只英印部队跑过桥之后,为了不被日军追上,居然将桥梁炸毁。
此举致使还在境内的大批英印军队因不敌日军,又无路可退,只能举手投降。
锡唐河一战惨败后,英军已经气馁,而马尼拉陷落,新加坡投降,瓜哇海战复灭.……坏消息一个接一个,英军哪里还有勇气作战?此时的英军其实已经准备弃缅保印了。为了保证自己逃跑顺利,韦维尔急着要求国军入缅了,但他不向中方军队提供充足的车辆和燃油,却调集车辆器材和工兵抢修通往印度的道路。
国军正式入缅。
当国军向仰光进军之时,英国派亚历山大赴缅接替了英缅军总司令胡敦的职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