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他起高楼...”
“且看他宴宾朋...”
“且看他楼塌了...”
两仪殿内,李世民看着眼前的这三句,眼神中微微流露出了一丝惊骇的神色。
整个大殿内,除了李世民之外,还坐着几个大唐的重臣。
房玄龄、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
“三位爱卿,你们可是在哪本书上听过这几句话吗?”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看向了坐在下面的三个大臣。
三个人互相看了看其他人,都从对方的双眼中,看到了一句话。
根本没听说过。
坐在这里的这三个人,哪一个不是满腹经纶,饱读诗书。
但是李世民说的这三句话,却是他们无比陌生的。
“陛下,老臣仔细想了想,的确是没有记起这三句话从哪里听说过。”
“也许是老臣老了,记得有些不清楚了。”
长孙无忌先开口说话了。
李世民听他这么说,嘴角露出一丝笑容,又看向了房玄龄和褚遂良。
“启禀陛下,依老臣所看,并不是赵国公记不清楚了,而是这句话真的没有过。”
“或许,周游读的书比我们都多也说不定。”
房玄龄看着李世民,笑眯眯的回答道。
这个回答,更是让李世民乐了。
其实在场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只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如果仅仅是一个人倒也罢了,可能周游在某本书的角落翻到了这句话。
但是在场的,可是有三位朝廷重臣!
再加上李世民本人,也是饱读诗书,怎么会不知道呢?
“其实陛下不必怀疑,依老臣所见,这句话的确就是这小子说的。”
“若是如此有哲理的一句话,我们三人没有看过,那不可能天下人都没有看过。”
“老臣这些年见过了这么多的读书人,却没有一个人提起过这句话。”
“所以,应该是没错的。”
在一旁的褚遂良,算是将这件事定了调。
李世民点了点头,在他的心里,也是比较倾向于这种说法的。
只不过,他有些不太敢相信罢了。
“若真是他写的,那朕倒是有些想不通了。”
“周游的身世朕也查过,虽然他年少时读过几本书,但仅仅是几本书而已。”
“若是读了几本书,就能写出如此有哲理的句子。”
“那这天下人,岂不是人人都是孔圣人了?”
李世民看着手中的这三句句子,有些不太相信。
因为这三句话,真的不像是周游这个年纪能说出来的话。
更像是一个饱经沧桑,身历世事的老者一生的感悟。
长孙无忌也点了点头,当初听说这个句子是周游的时候,他也是不相信的。
他见过周游,虽然也看出周游是有本事的人。
但是,却不是在文学方面的本事。
“其实陛下不必如此,这种事古来尚且有之,更何况我大唐?”
只不过,褚遂良却抚须大笑。
他的这句话,成功的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他的身上。
“登善有何感悟?”
李世民看向了褚遂良,有些好奇。
后世对于褚遂良的评价,他的书法总是大于他的其他成就的。
殊不知,他却是一个精通文史的人。
“陛下,其实史书上早就有过记载了。”
“《战国策·秦策五》中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记载。”
“甘罗自荐去出使燕国共同伐赵国,但是吕不韦却以他年纪小而斥责了他。”
“当时的甘罗,用了这么一句话。”
“夫项橐生七岁为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这个七岁就成为孔圣人师父的项橐,不就是个例子吗?”
褚遂良笑着说出了这么一个典故。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显然是在想这么一个典故。
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甘罗用来对比自己本事说的一句话。
曾经项橐七岁就能成为孔子的师父,而今我已经十二岁了,你为何不让我试一试呢?
看到李世民依旧在思考,褚遂良继续说了第二个典故。
“陛下,哪怕项橐的故事实在是太遥远,而且也没有史料证明。”
“但是甘罗的故事,却是有着记载的。”
“秦有甘罗十二岁为相,我大唐有一个十四岁的神童,也不是太过惊讶的事情。”
褚遂良的这句话,显然是将李世民给打动了。
是啊!
“哈哈哈哈,登善这句话,却是在提点朕了。”
李世民突然间哈哈大笑,右手指了指褚遂良。
然而褚遂良却一脸无辜,好像不知道李世民在说什么一样。
“陛下何出此言,老臣可没这么做。”
褚遂良摇头否认。
只不过,李世民却并没有在意那么多。
“是啊,登善这句话,提点的很对啊。”
“始皇帝有气量让一个十二岁的少年成为秦国的左丞相,那朕对一个十四岁写出如此句子的神童,却还在疑信参半。”
“这一点上,朕是想多了啊。”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种气量,始皇帝才能一统六国,成为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君王。”
“不过朕也不差,朕自然也有这种气量!”
李世民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之前的疑惑早已就丢到了云海之外。
整个人也仿佛通透了一般。
而坐在下面的三个大臣,则是互相看了一眼,嘴角都露出了笑容。
其中,褚遂良的脸上是笑意最浓的。
李世民是个好皇帝,懂的纳谏,而且也懂的知错。
但是作为臣子,不可能每一个都像是魏征那样,直言不讳。
有的时候,上谏言也不需要如此直接。
皇帝自然不是傻子,委婉一点的话,也是能听明白的。
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了。
“不过,朕还有一件事,心中有些不解。”
“需要与三位共同商议。”
————————————————————————————————————
求鲜花!!!
求收藏!!!
求评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