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骑着马走在长安城路上,发现今天的长安城和平时不一样,路上明显多了书生打扮的人。
杨士奇心想,“只是什么情况?”
路过平康坊,杨士奇发现平时上午不开门的花满楼竟然也开门了,而且客人还不少!
看到平康坊附近的书生更多,杨士奇明白了什么原因,“早就听说平康坊是赴京选举的汇聚之地。每次科举考试,考生和选人少则数千,多则数万,他们中间有大部分都会住在这附近,难道科举要开始了?”
杨士奇回到家中,见白非非和琼花公主正伸着头向外面看着。
杨士奇问道:“你俩在看什么呢?”
琼花公主道:“我们在家闲着无聊,看进京赶考的人呢。之前我在宫里听说过每年来长安赶考的人很多,没想到今年竟然这么多”。
杨士奇心想,“真的要考试了!”
杨士奇道:“都快到中午了,别看了,我都快饿死了,快进屋吃饭!”
杨士奇好奇的问道:“你们这考试都考什么?”
琼花公主吃惊道:“杨士奇哥哥,你都这么大了,不会连科举考试考什么都不知道吧!你到底读没读过书。”
白非非也是疑惑,之前在花满楼里见到杨士奇的诗文,感觉眼前一亮了他怎么不知道科举考什么?
杨士奇笑道:“读书也不是为了科举,因此也没有关心过这方面。”
白非非向杨士奇讲诉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在唐朝,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数量比较多,但是有两科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
一科叫做明经,另一科叫做进士。
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就是填空题,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
进士科的考试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而由于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而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甚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便流传了这么一句说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杨士奇心想,“看来唐朝的考试还听复杂的。”
琼花公主道:“杨士奇哥哥,你这么关心考试,该不会也想去参加吧。”
杨士奇道:“我都有伯爵了,还考这东西干什么。我只是想着现在长安城内又来个了这么多没有吃过烤串的人,我们今天的生意应该是很忙的。”
琼花公主道:“忙点还不好嘛,人多挣的才多。”
杨士奇道:“我们现在可不缺钱。”
杨士奇问道:“后院的空地挖的怎么样了?”
白非非道:“吃饭前我看了看,已经挖的差不多了。”
琼花公主问道:“杨士奇哥哥,你挖后花园的地干什么?种花吗?”
杨士奇心想,“既然已经挖好了,不如下午留给红薯给种上”。便对琼花公主道:“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三人用过午饭,杨士奇带着白非非和琼花公主到了后花园,又吩咐家丁将仓库里的红薯给搬了过去。
琼花公主看着满地的红薯,吃惊道:“你该不会是想用这后花园把这些红薯都给烤了吧!”
杨士奇无语道:“你脑袋有问题,我可是正常的。我这是要种红薯!”
“种红薯?”
琼花公主问道:“好好的红薯我们不吃,种踏干什么?”
白非非明白了杨士奇的意思,便对琼花公主道:“杨公子的万伯侯可就是种玉米种出来的。”
琼花公主不可思议的看着红薯,“难道这些红薯种下去也能变成许多?”
杨士奇神秘道:“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杨士奇叫来了四个家丁,让他们将所有的红薯都给埋到了地里,又浇上了水,见还有一小半地空着,便打算明天再兑换120个红薯,把剩下的地都给种上。
琼花公主突然惊道:“哎呀.!忘了一件大事!”
杨士奇和白非非好奇的看着琼花公主,问道:“什么大事?”
琼花公主道:“这红薯都给种下去了,没有留今天吃的!”
说完,琼花公主蹲下身子就要去挖。
杨士奇提着琼花公主的脖领子就把她向外拉,“她们种的不容易,你就别刨了,明天我给你拿新鲜的。”